四川“房企一哥”暴雷!负债1442.7亿元成“老赖”,杨铿壮志难酬

在成都的地产圈,如今提起“蓝光发展”,很多人都摇头叹气。

这家曾经的四川“房企一哥”、千亿规模的大佬,最终还是倒在了债务的泥潭里。


2025年,蓝光被法院多次执行,光上半年就新增25项执行记录,总金额超过62亿元。


更扎心的是,公司资产937亿,负债却飙到1442.7亿,负债率高达153.92%。

那位曾叱咤地产江湖、被称为“杨半城”的创始人杨铿,也早已退居幕后。

至于他的儿子——95后“少帅”杨武正,接手不到两年,就成了全国最年轻的“老赖”。


曾经的光鲜,终究成了昨日黄花。



一、从车间主任到“地产大王”


故事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


那时候的杨铿,还只是成都工程机械厂的技术开发部主任,穿着灰制服,天天和图纸、螺丝打交道。

可他这人天生不安分,看得远。别人守着一份稳定工作,他却琢磨着下海赚钱。


1989年,他干脆辞职创业,租下两层小楼,挂上“兰光汽配厂”的招牌。

当时成都的汽车刚刚开始普及,修车配件紧俏,杨铿瞄准机会,靠一批批汽缸套、活塞环,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但杨铿的野心不止于此。1992年,他敏锐地发现房地产才是真正的金矿,于是转身投进了这个充满机会的领域。

一年后,“蓝光大厦”在东大街拔地而起,26层的高楼成了成都的地标,也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从那之后,杨铿的蓝光开始了疯狂的扩张。

他在成都拍下黄金地块,旧城改造一个接一个。成都人都笑说:“半个成都都是蓝光的地盘。”

那几年,成都有蓝光,重庆有金科,两位川渝地产大佬几乎包揽了西南市场的半壁江山。


杨铿的理念很简单:要快。拿地快、开工快、卖得也快。

在地产江湖,他的座右铭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二、从辉煌巅峰到“踩雷泥潭”


时间来到2010年,中国房地产迎来了“黄金十年”。

杨铿的蓝光也不再满足于四川,开始全国布局。


2015年,蓝光“借壳”迪康药业成功上市,正式踏上资本快车道。

上市当天,杨铿敲响金锣,笑得像个孩子。那一年,他定下目标:“九年破千亿”。


为了冲规模,蓝光几乎是拼了命地拿地。

不管是一线、二线,还是三四线城市,只要有地拍,他都敢举牌。

很多地块溢价率超过100%,别人看着肉疼,他却信心满满。


2019年,蓝光如愿以偿,销售额突破1015亿元,跻身千亿俱乐部。

杨铿也以百亿身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这一年的盛景,也成了梦开始破碎的地方。


疯狂扩张的代价很快显现。蓝光的负债从七百多亿飙升到两千多亿。

房价一旦停滞,现金流就断。


2020年10月,蓝光在广东佛山的一个项目没能按时还贷,引爆了债务危机。

金融机构一看蓝光还不起钱,立刻抽贷。

连锁反应接踵而来——债务暴雷、项目停工、评级下调、股价暴跌。


2021年,杨铿不得不“急流勇退”,把董事长的位子交给儿子杨武正。

这一年,他66岁;而杨武正,只有26岁。



三、“最惨房二代”的上位与困局


父亲退了,儿子顶上来。

但这位留过洋、拿过英国华威大学硕士的“95后总裁”,一上任就陷入了债务漩涡。


公司账户几乎见底,项目资金链断裂,债权人排着队讨钱。

短短两年,杨武正就收到了430次执行、562次限高令,被戏称为“最年轻的老赖”。


有人调侃,“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杨武正替父限高。”


其实他也想力挽狂澜。上任后,他组建了债务重组团队,联系金融机构求自救。

但债台太高,根本无力回天。


老一批跟随杨铿打天下的高管早已离开。

年轻的团队虽有冲劲,却无经验。

蓝光一步步走向深渊——2023年6月,股价跌破1元,被强制退市,成为A股第一家被摘牌的房企。


从2015年上市到退市,只用了短短9年。



四、败在“快”,毁在“盲目扩张”


很多业内人士后来复盘蓝光的败局,几乎都提到同一个词:“太快了。”


拿地快、融资快、扩张快,可回款却慢。

房子卖不掉,资金链断裂,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蓝光在2019年至2020年间,一口气拿下108宗地,很多溢价率都超过50%。

有的地在河南南阳、河北保定,甚至连县城都买。

当房地产市场下行,这些地块变成烫手山芋。


另一方面,公司去化率低,项目集中在郊区。房卖不动,现金流就断。

为了还债,杨铿不得不卖掉蓝光嘉宝、迪康药业等核心资产。

即便如此,也只是杯水车薪。


2021年开始,蓝光全面爆雷。

债券违约、诉讼缠身、项目烂尾,品牌口碑一落千丈。

昔日的千亿房企,沦为债务泥潭中的“负资产公司”。



五、从巅峰到谷底:一场资本时代的悲歌


曾经的蓝光,是四川人的骄傲。

那句广告语“生活因蓝光而美好”,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如今,剩下的只是被法院公告里的名字。


杨铿,这个靠“快”打天下的男人,如今鲜少露面。

有人在成都见过他,身形消瘦,面色沉静,再没有了昔日的意气风发。

他曾说过:“企业家要有胆量,也要有运气。”

但在这场房地产寒冬里,胆量没了用,运气也耗尽。


至于他的儿子杨武正,还在努力维持公司剩下的几十个在建项目。

那些未完工的房子,是他唯一的执念。

只是,债务重组迟迟没有实质进展,能否挺过下一个冬天,谁也说不准。



六、时代的浪潮,没有永远的赢家


从1992年那栋“蓝光大厦”落地,到2023年被摘牌退市,蓝光走过了整整三十年。

它曾是成都人买房的首选,是本土企业的骄傲。

但当市场换了规则,它没能及时刹车。


有人感叹:蓝光败得可惜,却也无可避免。

这不是一家公司的崩塌,而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杨铿的故事,其实就是无数地产人的缩影。

他们在黄金十年里靠速度、杠杆、胆识赢得世界;却在下一个周期里,被同样的速度吞噬。


曾经的辉煌,如今成了警钟。

“快”不是错,但忘了风险,就注定跌得更狠。

参考资料:综合自蓝光发展公告、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21世纪经济报道、界面新闻、成都商报等公开资料整理撰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财经   壮志   成都   债务   项目   地产   公司   大佬   泥潭   地块   溢价   现金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