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扬
编辑|清扬
9月25日,一段关于老戏骨牛犇的视频在网上掀起热议,镜头里,90岁的他在上海某养老公寓的小厨房灶台前忙碌,一边翻动着金黄的煎饺一边唠叨,亲切感快溢出屏幕。
但细看的话,就会发现几处不对劲,比如牛犇头发已稀疏全白,翻动煎饺时手腕时不时轻颤,用半截矿泉水瓶盖着菜,甚至将拖把当拐杖,小心翼翼地走路,画面令人揪心。
老戏骨牛犇为什么孤独地生活在养老公寓?过着这么节省的生活,牛犇是经济拮据了吗?
最近,九十多岁的牛犇老师又一次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段他在自己公寓厨房里忙活的视频,让无数人心里五味杂陈。
有人说他煎的是韭菜盒子,也有人说他做的是饺子,但大家看到的画面,似乎比食物本身更复杂。
画面里的他,头发花白稀疏,脸上是藏不住的老年斑和松弛的皮肤。
一种说法是,他拿起锅铲的手,已经有了控制不住的颤抖,翻动锅里食物的动作显得有些吃力,尽显老态龙钟。
甚至还有人提到,他曾被拍到用拖把临时顶替拐杖,让人看着心酸。但奇怪的是,另一波声音描绘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他们说,老爷子身体硬朗得很,手上的动作灵活稳健,根本没有抖动,说话时声音洪亮,中气十足,那状态,简直不像个九十多岁的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会在大家的描述里,活成了两个样子?
其实,要看懂牛犇,就得先明白他为什么不住在儿子家,而是自己主动搬进了上海一家月费不菲的高档养老公寓。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儿子不孝顺?恰恰相反,这个选择,是牛犇自己做的决定。
背后最沉重的原因,是他的妻子。
从19岁相识相恋,他们是圈内公认的模范夫妻,妻子的离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那个曾经充满回忆的家,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物品,都可能瞬间引爆他的悲伤,家,不再是港湾,反而成了一个不断上演悲伤的舞台。
他需要换一个“片场”。
演了近八十年戏,从1946年开始,牛犇的职业生涯几乎等同于他的一辈子,他太习惯剧组那种集体生活了。
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吃饭,有专业的后勤保障,热热闹闹的,而这家养老院,恰好提供了类似的环境。
这里有可以一起写书法、听故事的“志同道合的兄弟”,有护士随时递上毛巾的专业照料,规律的活动和餐饮服务,这不就是一个生活版的“剧组”吗?
他选择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他最熟悉的社群氛围,用专业的慰藉来对抗内心的巨大空洞。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真正“退休”。
这位拿过金鸡奖、百花奖的老艺术家,至今还会客串拍戏,养老院对他来说,不是与世隔绝的终点,反而是连接职业与生活的“大本营”。
他在这里休整,也在这里继续扮演着他作为公众人物的角色,对待前来探望的粉丝,依旧是那个亲切、毫无架子的牛犇老师。
牛犇的生活,充满了这种看似矛盾的细节。他住着每月花费五千到一万的养老公寓,却用一个切开的塑料瓶上半部分,当成菜罩,小心翼翼地盖住盘子里的食物。
这难道是缺钱吗?当然不是。
以他近八十年的演艺生涯和诸多荣誉,支付这点费用绰绰有余,这种“节俭”,其实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生活态度。
那个塑料瓶,还有那根临时的“拖把拐杖”,核心逻辑不是省钱,而是“物尽其用”,这是他们那代人对物质最朴素的理解,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价值,不能轻易浪费。
再看他自己下厨这件事,养老院明明有食堂,但他还是喜欢自己动手,他自己解释过,在家的时候,自己买菜做饭很麻烦,但要教保姆做出完全符合自己口味的饭菜,那“太难了”。
这背后,是一种对生活掌控感的坚持。
他不是为了省下几顿饭钱,而是要捍卫自己对口味的最终决定权。无论是颤颤巍巍还是手脚麻利,他都在独立完成这件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宣告。
所以,当有人说他的厨房“脏乱差”,电磁炉上都是油污,厨具摆放随意时,另一拨人看到的却是“虽小但比较整齐干净”。
这两种观感或许都是真实的,因为它恰恰说明,牛犇的关注点在于厨房的功能性,而非展示性。
一个挂着毛笔的厨房,不正是他随性、实用生活哲学的最佳写照吗?
他把财富,清晰地定义为换取选择权(比如住进自己喜欢的养老院)的工具,而不是用来满足无止境的物欲。
那么,他的儿子王侃去哪儿了?
其实,王侃也是一名演员,参演过《繁花》《和平饭店》等剧,只是知名度远不及父亲。对于父亲独自住进养老院的决定,王侃一开始是“不理解”的。
这太正常了,在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里,让父亲独居养老院,似乎总带着点“被遗弃”的色彩,但牛犇用自己的坚持,和儿子完成了一次观念上的现代化重塑。
入住养老院,是牛犇本人的清醒决定,是他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儿子王侃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尊重,这个转变过程,恰恰是现代孝道最好的体现。
真正的孝顺,不是把父母强行捆绑在自己身边,而是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生活意愿和选择。
亲情并没有因为物理上的距离而疏远,王侃会去探望父亲,父子俩的关系依旧紧密,这种高质量的陪伴,远比形式上的同住来得更有意义。
牛犇用视频里展现出的自理能力告诉所有人,他有能力、也有意愿去过独立的生活,这份底气,让他与儿子的关系,更像两个平等的成年人,从容而健康。
回过头来看牛犇老师的晚年生活,就像在看他演的一出戏。
他一生都在塑造那些接地气的小人物,比如《牧马人》里的郭谝子,《平凡的世界》里的孙玉亭,还有《老酒馆》里的“老二两”。
这些角色身上,都有一种朴素的智慧和坚韧的生命力。
如今,他把自己活成了这样一个角色,他用自己的选择,为我们所有人演绎了,什么才是“体面的老去”。
那不是依赖谁,也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在情感、物质和家庭关系中,始终牢牢握住定义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那个被反复提及的塑料瓶菜罩,最终罩住的,哪里只是一盘剩菜。
它罩住的,是一位老艺术家在纷繁世界里,为自己坚守的一份内心秩序和人生真谛,他的人生脚本,自己写到了最后一幕,写得清醒,也写得漂亮。
种种迹象表明,老戏骨牛犇和妻子的感情很好,妻子离世后,他害怕睹物思人,所以就搬出去住,看着满是回忆的老宅和旧物就忍不住落泪,可见内心对妻子的思念。
早已实现财富自由的他,过着“节省”的生活,既省事又方便,只不过看起来心酸,但日子是子过得,只要自己满意即可。
希望牛犇多多注意身体,适当休息,定期检查身体,住院他未来身体健康,生活如意,快乐顺利地安享晚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