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研究中国问题大半辈子的英国教授,面对镜头说出了真话: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将很快统治世界。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古埃及只剩金字塔,巴比伦成了传说,罗马帝国早已分裂,中华文明却从未真正中断过。
作者-水
说起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到马丁·雅克这个人。
这位英国学者研究中国文明几十年,写了三本专著,却在电视节目中坦言:"我始终想不明白,中国靠什么维系了数千年的文明大统一。"
他的困惑不无道理。翻开世界文明史这本厚重的书,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古代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走到了今天。
古埃及文明辉煌了3000年,最终消散在尼罗河畔,如今的埃及人说着阿拉伯语,与法老时代已是天壤之别。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成了传说。
古印度河文明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现在的印度虽然古老,但文化传承多次断裂,种姓制度让统一更是难上加难。
罗马帝国曾经横跨三大洲,凯撒的铁蹄踏遍欧亚非,可最终还是分裂成无数个国家,连语言都衍化出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截然不同的体系。
唯独中华文明,从夏商周一路走到5G时代,经历了无数次分分合合,却始终保持着统一的文化内核和政治追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显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古文明,这个记录保持了5000多年。
面对这样的事实,马丁·雅克不困惑才怪。在西方学者的认知框架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走向分裂,这几乎是铁律。
中国这个例外,确实让人费解。
要解开这个谜题,得先从地图说起。
翻开中国地形图,你会发现这片土地有个独特的地理格局:东边是太平洋,西边是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北边是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南边是湿热难行的热带雨林。
这些天然屏障就像一道道城墙,把中华大地围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安全屋"。
外部势力要大规模入侵,难度相当大。而在这个"安全屋"里,两条大河发挥了关键作用。
黄河和长江,不只是灌溉农田的水源,更是连接南北的文化高速公路。
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就和长江流域的稻作文明频繁交流,商周的青铜器风格、战国的铁器技术,都是在这种南北互动中传播开来的。
对比一下欧洲就明白了。欧洲地势破碎,阿尔卑斯山把意大利和德法切开,多瑙河、莱茵河各自为政,天然就形成了"你是你,我是我"的小国格局。
中国这边完全不同。广袤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通过大运河连成一片,统一比分裂更有优势。
秦始皇当年修长城,全长21196公里,连接了超过4万处敌楼和烽火台,不只是为了挡住北方游牧民族,更是为了划清"我们"和"他们"的界限。
这条长城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红线,告诉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们是一伙的。
地理环境提供了统一的物理基础,但要维系数千年不散,光有地理优势还不够。
真正的秘密,藏在更深的地方。
说到统一的深层秘密,就不能不提汉字这个神奇的存在。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一个广东人和一个东北人对话,基本靠比手画脚。但神奇的是,他们写出来的字却是一样的。
从秦朝李斯推行小篆开始,汉字就被统一为官方书写系统。不管你说粤语、闽南语还是客家话,写公文、做生意、应考试,用的都是同一套文字。
这种跨越语言、时间、民族的书写工具,在世界范围内几乎独一无二。
欧洲的拉丁文曾经在罗马帝国时期有类似地位,但随着帝国崩溃,拉丁文变成了教会语言,老百姓转向了自己的土话,最终演化出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
今天一个法国人要看德国说明书,得靠好几个翻译版本才行。
中国就不一样了。即便是少数民族,也早早接受了汉字作为国家治理语言的现实。治理这片土地,如果不用汉字,效率太低,成本太高。
更厉害的是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这套制度不只是选拔人才,而是把全国各地的精英吸收到中央政府中来。
无论你出身草根还是贵族,只要考得好,就有机会进入权力中枢。元朝虽然是外来政权,但他们也得接受汉字考卷,录取了1139个进士。
到了清朝,军机大臣中满族、汉族、蒙古族各占一定比例,形成了制度上的民族融合。
这就是中华文明最神奇的地方:统一不是靠血统,而是靠规则。只要你愿意遵守这套制度,不管你从哪来,都可以是自家人。
蒙古人打进中原时,带着游牧民族的治理逻辑。但不到百年,他们就开始开科举、尊孔子。
清朝满人入关时,剃发易服、强推八旗制度,但到了康熙、乾隆时期,皇帝能写诗、讲儒家,甚至成了历史上写诗最多的君主。
为什么?因为中原的行政技术、文官体系,远比草原上的部落制度先进得多。
这套文化系统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强吸附性的。
时间跳转到今天,中国的统一逻辑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展现出了更强的生命力。
2024年,中国高铁总里程突破5万公里,连通了全国97%的大城市。从北京到广州,十几个小时就能到,车厢里东北大妈和广东阿姨都能用汉字交流,沿途是千年长城和现代城市群交错的风景。
这种场景,让人不得不感叹:从长城到高铁,统一的逻辑一脉相承。
脱贫攻坚战让近1亿人摆脱贫困,南水北调工程让北方百姓能用上长江水,这些都是统一带来的现实红利。
统一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安全。
反观西方,即便像欧盟这样搞了一体化几十年的组织,连统一财政政策都没搞定。英国脱欧,欧洲各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意见不一,充分说明了西方式统一的脆弱。
马丁·雅克的困惑,其实反映了西方视角的局限。他们总以为统一要靠集中权力、压制差异,但中国的经验恰恰相反:统一不是为了某个政权的权威,而是为了让每个普通人过得更踏实。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写入联合国决议,得到150多个国家的响应。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大一统思想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统一模式为世界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世界面临分裂与对立时,中华文明的包容统一模式愈发珍贵。统一性是中国发展的核心优势,这种模式正在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重要借鉴。
数字化时代,中国的统一展现出新的形态:数字丝绸之路连接世界,移动支付让支付无国界,中文互联网覆盖全球华人社区。
这种基于文化认同而非地理边界的统一模式,或许预示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
说起来,马丁·雅克如果真想明白中国的统一密码,最好的办法是亲自坐一趟从北京到广州的高铁,看看车上的人怎么彼此理解,看看窗外从长城到城市的过渡。
那时他就会发现:中国的统一,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
中华文明的统一密码,不在高深理论,而在生活日常。从汉字书写到高铁出行,从春节团圆到抗疫同心,统一早已融入血脉。
当世界面临分裂与对立时,中华文明的包容统一模式愈发珍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大一统思想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马丁·雅克的困惑,其实是西方框架的局限。你认为中华文明还能给世界带来哪些启示?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