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哪个地方遭遇自然灾害,中国总是第一个举手表达善意,主动伸出援手,因为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但菲律宾遭受台风,导致境内627万人受灾,包括农业、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本应该被救援的它,却根本不需要中国帮助。
当然我国也不会“强人所难”,既然不需要,那就不帮助,但菲律宾这么做的底气在哪里呢?
台风“韦帕”登陆菲律宾后,引发洪涝灾害和山体滑坡,并叠加后续的西南季风天气,持续威胁着菲全国超过627万人口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根据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的通报,截至7月28日,累计已有31人死亡、7人失踪,整体受灾人数居高不下,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尤其是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重创。
在这样的背景下,菲律宾最依赖的盟友却表现得让人失望,美、日、韩等盟友却没有出面,菲律宾国内舆论也逐渐涌现出对盟友救助行为的质疑,认为其与菲方的密切关系更多只是基于共同利益,而在牺牲实际需求的情况下,盟友的承诺可能只是一个“空壳”。
当然,单纯去苛责菲律宾的盟友并不能解决问题。毕竟,菲律宾对于“台风灾难”早已具备了一套成熟的应对模式,位于西太平洋台风带的菲律宾,每年平均要经受20场以上的台风或热带风暴侵袭。
这片“台风走廊”让灾害成为了生活的常态,民众与政府在长期与自然灾害斗争中,形成了独特的存活智慧:乐观坚韧加上高效的灾后恢复能力。
灾害发生后,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立即行动,调集资源进行应急部署,政府通过基层社区的自救机制迅速组织疏散与援助。
马尼拉街头被洪水淹至二楼的场景下,人们仍能划着小船通勤,甚至一些孩子在积水中嬉戏,这样的景象并非“视灾害为无物”,而是长期抗灾历程中形成的特殊生活智慧。
菲律宾还与民间力量合作,例如通过灾害韧性基金集中社会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社区内的灾害教育和救灾能力建设,这种内生的灾害应对能力不仅展现了菲律宾自救的潜力,也让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外部援助的依赖。
不过,这并不代表无伤大雅,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菲律宾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超过200亿美元,这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东南亚国家来说无疑是巨大压力,尽管自救机制成熟,但不断重复的灾后恢复仍然掣肘着菲政府的财政能力。
近年来,菲律宾一再斥巨资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采购军事装备,包括F-16V战机、攻击潜艇和退役护卫舰,据菲律宾国防部数据显示,自近年来“综合群岛防御”计划实施后,该国已累计花费超过350亿美元用于武器装备的采购和军事能力的提升。
在有限的经济资源下,为何菲政府要优先投入到军事力量中,而非更直接针对民众生活的灾害防护?这似乎是菲律宾试图通过加强与美国等盟友的安全关系,巩固其地缘战略位置的一种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军事合作上的“支持度”显然高于灾害救援上的“友善度”,或许,这才是外交互动最难调和的现实一面。
与美日澳盟友的象征性援助相比,这次中国对菲律宾灾情的低调反应引发了广泛讨论,过去,中国每年都会对自然灾害重创的菲律宾提供一定的资金和物资援助,然而今年,这种持续多年的“大国援助”并没有出现。
中国减少直接援助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近年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立场日益强硬,甚至主动与美国和日本合作进行联合军演,加强区域军事存在,这无疑对中菲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自身也正受到台风“韦帕”影响,贵州、重庆等内陆地区的洪水灾害已经迫使中央和省级政府调集资源优先处理国内问题。
不过中国的援助策略并非完全停止,而是更趋向调整为基于国际救灾对等原则,援助并非仅是单向的馈赠,更是一种外交互惠的体现,而在菲律宾多年未能回应中国善意的情况下,中国将资源用于更紧迫的国内需求似乎合情合理。
自然灾害是全球性的问题,面对台风等天灾,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依靠国际合作与自我能力的结合来应对。
菲律宾的台风防护能力毋庸置疑,而它的盟友是否稳定可靠,则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检验。同样地,中国的援助立场也在演变,寻找更理性和对等的处理方式。
或许,谁会在风雨中拉你一把,不靠喊几句口号,而是需要真正的“用脚投票”。真正的友谊也许真的只有风雨之后才能见真章。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