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杭州传来个挺牛的消息,浙江大学牵头建的离心超重力和跨学科实验设施,首台主要离心机正式投入运行了。
这玩意儿可不简单,是目前全球最大容量的离心机系统,光听名字就知道,肯定和“超重力”有关。
没错,它能创造比地球重力强10到300倍的环境,相当于在实验室里搭了个“重力魔法屋”,让科学家能在里面搞各种平时很难观察的实验。
要说这台离心机的核心,得先看它那6.4米长的旋转臂系统。
这东西装在一个230平方米的圆形地下室内,为啥放地下呢?因为它高速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太大,地面建筑扛不住。
把设备埋进深层地下室,就像给它打了个结实的“地基”,既能保证结构稳定,又能隔离振动,不让周围受影响。
高速旋转还有个麻烦事,就是空气阻力。
想象一下,这么长的旋转臂在常压下飞快转,周围空气就像无数小手在拽它,不仅影响实验精度,还可能损坏设备。
咋办呢?科研团队想了个招,弄了个低压室,把里面的气压降下来,空气阻力一下子就小多了,旋转臂就能“轻装上阵”,转得更顺畅。
还有散热问题也不能忽视。
这么大的机械能转起来,肯定会产生大量热量,要是不及时散掉,设备可受不了。
于是液冷墙技术派上了用场,通过循环冷却液体,就像给设备装了个“大空调”,把温度稳稳控制住,保证长期稳定运行。
能把这些技术难题一一解决,浙大的科研团队确实厉害。
设施总工程师凌道生教授介绍,整个设施可不只有这一台离心机,未来还会有三台主要离心机、六个实验模块和18台机载设备,形成一个超强大的综合实验平台,能满足不同学科的各种实验需求。
这么厉害的超重力环境,到底能用来干啥呢?用处可多了,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工程技术开发,好多领域都能受益。
先说说地质学。
平时咱们知道,地质演化比如沉积层形成、构造运动这些,都是以万年、百万年为单位的,科学家想研究就得等很久。
但在超重力环境下,这些过程能被大大加速。
比如在100倍正常重力条件下,1米的实验模型能模拟100米的真实世界结构,原本需要100年才能完成的污染物迁移过程,现在只需要3天多就能观察完。
这就好比给时间按了快进键,科学家能更快地了解地球演化的秘密。
环境工程领域也能从中受益不少。
以前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扩散很慢,研究起来很麻烦。
现在有了超重力技术,就能加速这些过程,科学家能更快掌握污染物的行为规律,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理技术。
比如说国科大团队研发的超重力选择性脱硫技术,就把传统脱硫塔的高度大幅缩短,效率还提升了不少,成本也降下来了,还拿了国际金奖,这对工业污染治理可是个好消息。
材料科学方面,超重力环境更是个创新的“孵化器”。
在超重力条件下,材料的制备和加工过程会发生变化,可能产生特殊性能的新材料。
比如湖北大学团队在超重力环境下,在液态金属镓表面做出了高精度的图案化,制备出的导电材料在柔性电子、光学器件领域很有潜力。
以后航空航天、核能等高技术领域,说不定会用上更多这样的新材料。
深海和深地资源开发也离不开它。
通过模拟深海的极端压力和温度条件,研究人员能更好地了解里面的物理化学过程,为可燃冰开采、页岩气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这对咱们国家的资源安全很重要。
还有防灾减灾研究,像地震、滑坡这些地质灾害,在超重力环境下能被重现,科学家就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发生机制,开发出更准确的预警系统和防护措施。
这么看下来,超重力技术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很多领域的研究新大门。
首席科学家陈云民院士也说,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的世界级研究平台,期待和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合作。
这不仅能提升咱们国家的科研实力,也能为全球科研做贡献。
从2019年11月开始建设,到现在首台离心机投入运行,历经近六年时间,这中间的技术挑战可想而知。
但现在它终于能用了,标志着中国在大科学装置建设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未来,等完整系统全面投入运营,这个世界级的超重力实验平台肯定会带来更多惊喜,在解决资源、环境、能源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不得不说,中国在这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和成果,真是越来越让人骄傲。
以前可能觉得这种高端科研离咱们挺远,但现在看着咱们自己的科学家造出全球最大的离心机,还能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确实能感受到咱们国家的科技实力在一步步变强。
期待这个“重力工厂”能不断产出新成果,让咱们对地球、对材料、对环境的认识更进一步,也为全世界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