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家!香港的内地网红店集体倒闭,港人狂冲深圳!

福田口岸的周六早晨,活像被按了快进键的水龙头——人潮从闸门涌出时带着股“冲锋”的气势:穿西装的上班族推着空行李箱健步如飞,阿姨们的购物袋勒得手指发红却笑得见牙不见眼,连学生仔都背着书包小跑,生怕晚一步错过深圳商场的“早鸟优惠”。而一河之隔的香港街头,曾经周末能把马路堵成“人形停车场”的食肆,如今卷帘门上的“旺铺招租”广告贴得比菜单还密集,风一吹,塑料纸哗啦啦响,活像在给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唱挽歌。


你以为这只是“周末消费转移”?太天真了。当港人提着塞满深圳特产的行李箱过关时,当香港食肆老板对着空荡的餐桌叹气时,这场“舌尖上的战争”早就不是餐饮业的小事——它是两座城市的“效率对决”,是商业逻辑的“新旧碰撞”,更是千万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现实答卷”。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深圳到底给香港餐饮下了什么“降维打击”?那些南下的内地网红店,又为啥活不过三个月?

一、深圳的“消费无障碍通道”:把“麻烦”全给你砍了

港人北上消费的热情,说夸张点,比周末去茶楼喝早茶还积极。你以为他们只是图便宜?错了,是深圳把“消费体验”玩成了“无障碍通道”——从你过海关的那一刻起,每一步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让你掏钱掏得“心甘情愿,甚至有点爽”。

先说说最让人头大的“支付关”。以前港人来内地,钱包里得揣着一沓人民币,手机支付像摆设,买单时手忙脚乱换现金,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现在?深圳的餐馆老板比你还懂“港人心理”:“收港币!1:1算!”你没听错,就是这么“豪气”。有次我在福田一家茶餐厅,隔壁桌港叔掏出港币结账,老板大手一挥:“不用找了,算你人民币价!”港叔眼睛都亮了,当场加了个菠萝油。再加上微信支付香港版、支付宝香港版的“周末红包雨”——今天减10块,明天送券,后天返现,港人手机里的支付APP比深圳人还多。有个港妹跟我说:“现在过关前先把所有APP领一遍券,感觉不是去消费,是去‘薅羊毛’。”

支付只是开胃菜,深圳连“路上的时间”都没放过。你过了关刚上地铁,车厢广告就开始“精准投喂”:“XX商场退税5%,当场拿现金!”“XX餐厅港人套餐8折,送冻柠茶!”到了商场门口,穿马甲的工作人员递上“港客专属流量卡”:“免费领,落地就能用,刷抖音不卡!”以前来内地怕没网,现在网比香港还快。更绝的是“退税服务”——以前退税得扛着大包小包跑回口岸,现在商场里就有“退税点”,凭小票当场领现金。有个阿姨买了个2000块的包,退了100块税,出来跟我说:“等于政府帮我付了茶餐厅的钱,这便宜不占白不占!”

细节见真章。你以为菜单上贴个粤语标识是小事?对港人来说,这是“回家的感觉”。深圳很多餐馆专门出了“港人友好菜单”:菜名标粤语(“番茄炒蛋”旁边括号写“番茄炒滑蛋”),套餐按“一人一菜一汤”的港人习惯搭配,连服务员上菜都先上茶——老广觉得是常识,港人却觉得“被尊重”。有个港叔跟我吐槽香港的茶餐厅:“现在有些年轻服务员,上菜比你点单还快,茶都没倒就把菜摆上来,吃着一肚子气。”深圳呢?连你喝茶的茶杯都烫得热乎乎的,这种“熨帖感”,比打折还管用。

说白了,深圳的思路哪是“打价格战”?它是把消费过程拆成了100个小零件,每个零件都磨得“没毛刺”:过关不麻烦,支付不尴尬,上网不卡顿,吃饭合口味,花钱还能“返现”。你说港人周末不去深圳,去哪?

二、香港餐饮的“三重绞杀”:租金是吸血鬼,人工是铁疙瘩,模式是老古董

有人说:“香港餐饮不行,就是因为港人都跑深圳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就算没有北上消费,香港餐饮自己也快“绷不住”了——租金、人工、模式,三座大山压下来,神仙来了都得跪。

先聊聊“租金吸血鬼”。香港的铺租有多离谱?尖沙咀、旺角的临街铺,一个月租金能到二三十万港币。你没看错,是“月租金”。有个开云吞面店的老板跟我算过账:“我这30平米的小店,租金12万,人工8万,水电2万,一天不卖500碗云吞面,就得亏本。”可香港人早餐一碗云吞面多少钱?40港币顶天了。500碗就是2万,一个月60万营收,刨去成本,老板自己赚的钱还不如服务员多。更坑的是“加租条款”——合同里写着“每年加租5%-10%”,生意好的时候房东笑眯眯,生意差的时候房东照样上门:“加租!不然就搬走!”有个老板无奈说:“我这店开了15年,租金从3万涨到15万,客人没多多少,房租先翻了5倍。”现在香港街头的“旺铺招租”,不是“旺铺”,是“望铺兴叹”——谁接盘谁是冤大头。

租金之后是“人工铁疙瘩”。香港服务员月薪起步2万港币,还得包吃住、买强积金。你以为这就完了?人家还得“朝九晚五,周末双休”。深圳餐馆老板能灵活排班:“忙的时候多招人,闲的时候少排班”,香港不行——法律规定“每周工时不超48小时”,加班要给1.5倍工资。有个茶餐厅老板娘吐槽:“中午饭点忙到飞起,服务员不够,想临时叫个人,结果工会说‘违法’;下午两三点没人,服务员干坐着,工资一分不能少。”更惨的是“招工难”——年轻人宁愿去写字楼当文员,也不愿端盘子,觉得“没面子”。现在香港餐馆里的服务员,一半是50岁以上的叔叔阿姨,手脚慢不说,还经常“请假”。老板叹口气:“我这店现在不是‘做生意’,是‘养团队’。”

最致命的是“模式老古董”。香港餐饮还停留在“堂食为王”的年代,外卖?“我们不做,影响口味。”线上营销?“我们靠口碑,不用上网。”结果呢?年轻人都用外卖APP点餐,你不做外卖,等于把客人拱手让人。有个开粥粉面店的老板,疫情期间被迫上了外卖平台,结果发现“平台抽佣25%”——一碗40块的云吞面,平台拿走10块,自己只剩30块,再扣成本,白干。不做外卖没客人,做了外卖不赚钱,进退两难。更别说菜单“十年不变”——翻开老字号的菜单,还是那几样菜,价格涨了,分量少了,味道也不如从前。年轻人觉得“没新意”,老年人觉得“不值这个价”,复购率低得可怜。

租金像吸血鬼,人工像铁疙瘩,模式像老古董——这三样凑在一起,香港餐饮就像一台生锈的机器,你想让它转起来,结果“咔嚓”一声,零件全散了。

三、内地网红店的“南下翻车现场”:排队3小时,关门3个月

这边香港本地餐馆活不下去,那边内地网红店却“前赴后继”南下——开业时请网红站台,排队绕三圈,朋友圈刷屏;三个月后卷帘门紧闭,招牌都被拆了。这剧情比TVB电视剧还刺激,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第一个坑:“网红套路”在香港不好使。内地网红店靠啥火?短视频拍“排队盛况”,小红书写“打卡攻略”,抖音投“同城热榜”。可香港消费者见过的世面比你吃过的盐还多——人家见过米其林排队,见过老字号凌晨开门,你这点“排队营销”,在他们眼里就是“小孩子过家家”。有个长沙网红奶茶店,在旺角开店时请了一堆“托儿”排队,港媒当场揭穿:“排队的人拿了50块钱,拍完照就走。”结果呢?开业第二天就没人了。香港人买东西,要么看“传承”——“这家云吞面开了50年,我爷爷就吃这家”;要么看“食材”——“这海鲜是凌晨刚从渔港运过来的”;要么看“社区感”——“老板认识我儿子,每次多给个鱼蛋”。你跟他说“我们很红”,他只会翻个白眼:“红能当饭吃?”

第二个坑:“价格定位”卡在半山腰。内地网红店到了香港,总觉得“香港人有钱,能接受高价”。于是一杯奶茶卖40港币,一份炒饭卖60港币,比香港本地店贵50%。可你忘了,香港人精明得很——日式拉面卖80港币,人家认,因为“有仪式感,汤底熬了12小时”;街边鱼蛋卖10港币,人家也认,因为“便宜快食,从小吃到大”。你这网红炒饭,既没有“仪式感”,也没有“性价比”,卡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区。有个内地网红火锅品牌,在尖沙咀开店,人均消费200港币,香港本地火锅人均150港币,味道还没人家正宗。结果呢?开业时排队,一个月后午市只有两桌客人,老板天天坐店里叹气:“我这锅底成本都快收不回来了。”

第三个坑:“水土不服”的选址和运营。内地网红店总爱往“旺角、尖沙咀”扎,觉得“人多就好卖”。可这些地方人群复杂:游客、白领、学生、老人,需求天差地别。你开个“网红甜品店”,学生觉得“太贵”,白领觉得“没档次”,游客觉得“不如去吃许留山”。有个卖“国潮点心”的品牌,选在油麻地开店,旁边是菜市场和老街区,大爷大妈路过看都不看:“这花花绿绿的,能吃吗?”更坑的是“运营节奏”——内地网红店习惯“爆单-补货-爆单”的快节奏,香港不行:早上10点开门,下午3点才有人;晚上7点排队,9点就没人了。你备了100份货,结果只卖30份,剩下的全成了损耗。有个网红面包店老板哭着说:“开业第一天卖了500个面包,第二天卖了50个,面粉钱都亏了。”

说白了,内地网红店南下,就像“穿着羽绒服去海南”——你以为的“爆款逻辑”,在香港根本不适用。人家要的是“实在”,你给的是“虚火”;人家要的是“日常”,你给的是“烟花”。烟花再美,也只有一瞬间,烧完了,就剩一地灰。

四、餐饮背后的“城市操作系统”:深圳是安卓,香港是塞班

聊到这儿,你可能会说:“不就是吃个饭吗?至于上升到城市竞争力?”还真至于。餐饮的冷暖,从来都是城市“操作系统”的试金石——深圳能让港人拎着空箱子来,满箱子走,靠的不是单一优势,是“系统性优化”;香港餐饮节节败退,也不是单一问题,是“系统老旧”。

深圳的“操作系统”是“安卓”——开放、灵活、能装各种APP,还能随时更新。你看它做消费,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把“港人北上”当成一个“项目”来做:政府牵头打通支付壁垒,商场优化退税流程,商家定制港人套餐,运营商解决流量问题……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在“协同作战”。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拼起来,最后成了一个“消费闭环”:你过关有指引,支付有优惠,吃饭有熟悉感,购物有退税,离境有纪念。港人来了一次,觉得“方便、舒服、划算”,下次自然还来。这种“系统性优势”,不是哪个老板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知道消费者要什么,然后调动资源满足它。

香港的“操作系统”呢?有点像“塞班”——曾经很牛,但现在跟不上时代了。租金高?政府说“市场行为,管不了”;人工贵?工会说“要保障劳工权益”;模式老?商家说“我们一直这样做”。各部门各管一段,谁也不跟谁配合。结果就是:消费者觉得“麻烦”,商家觉得“憋屈”,整个系统像一潭死水。有个香港议员提案“给中小餐馆租金补贴”,结果被驳回:“会破坏市场公平。”有个老板想搞“外卖+堂食”混合模式,结果工会找上门:“违反工时规定。”你说这系统怎么升级?根本升不动——旧的规则改不了,新的玩法进不来,只能眼睁睁看着客人被深圳“抢”走。

现在香港街头,一边是“旺铺招租”的红色广告,一边是“清仓大甩卖”的黄色横幅,像极了手机店里的“塞班手机跳楼价”。而深圳呢?商场里港人推着购物车穿梭,餐馆里粤语和普通话交织,收银台前“支付宝到账”的声音此起彼伏,活像“安卓系统的应用商店”——热闹、新鲜、有活力。

结语:烟火气不是守出来的,是拼出来的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上个月在香港油麻地看到的一幕:一家开了30年的云吞面店,老板在门口贴了张纸:“本店接受微信支付,港人套餐送例汤。”门口破天荒地排起了队,有港人,也有内地游客。老板一边煮面一边笑:“以前觉得老规矩不能改,现在发现,不改就得关门。”

这或许就是答案:烟火气从来不是“守”出来的,是“拼”出来的。深圳拼的是“效率”,把每个消费环节磨得没有毛刺;香港不是不能拼,是被旧规则捆住了手脚。那些南下的网红店,也不是不能活,是把“网红套路”当成了“万能钥匙”,却忘了“钥匙要配锁”。

未来的餐饮战争,早就不是“谁的菜好吃”那么简单——它是城市与城市的“系统对决”,是商业逻辑的“新旧交替”,更是千万普通人用钱包投票的“现实选择”。香港餐饮的寒冬,或许不是结束,而是“升级提醒”:要么跟上时代,要么被时代淘汰。毕竟,消费者的脚,永远比任何口号都诚实。

最后问一句:这个周末,你准备去深圳“薅羊毛”,还是留在香港“怀旧”?评论区告诉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财经   港人   香港   深圳   集体   港币   老板   租金   餐饮   外卖   服务员   尖沙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