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都拿不出来,生什么孩子?”高考毕业季,满屏居然都是对父母的控诉

前几天,一位远房亲戚的女儿刚结束高考,便给我算了一笔令人咋舌的"暑假经济账":

光是基础配置就要花费3万元——电子设备升级1.5万、驾照考证5000、毕业旅行5000、同窗聚会5000......

这串数字背后,折射出当代家庭教育消费的惊人现象。

从牙牙学语开始,家长们就要为孩子的早教班、兴趣班买单;学龄后更要应对视力矫正、牙齿正畸、身高管理等"成长焦虑产业链";

原以为熬到高考结束就能松口气,殊不知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更为猛烈的"消费风暴"。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发现,"毕业三件套"早已升级换代。从最初手机、电脑、平板的标配,发展到如今涵盖智能手表、蓝牙耳机、单反相机的"豪华大礼包"。

这场由商家精心策划、家长被动参与、学生互相攀比的"成人礼",正以每年20%的增速刷新着消费纪录。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今年高考后3C产品销量同比暴涨35%,其中万元以上的高端机型占比突破历史峰值。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消费升级已经演变为某种意义上的"社会仪式"。

在知乎"高考后该买什么"的话题下,获赞最高的回答赫然写着:"不是需不需要,而是别人都有。"这种群体性消费心理,正在将无数家庭卷入一场没有终点的军备竞赛。

看看网友们晒的账单:
有2.5万的。
有4万的。
还有8万的。
主要集中在购买电子产品、旅游、近视手术、驾照、医美、买衣服等方面。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咬咬牙也能满足孩子,可对那些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就左右为难了:不买吧,觉得亏欠了孩子;买吧,又实在没办法短时间内掏出一大笔钱。
某红书上,有个女孩列了一个购物清单,苹果手机加各种化妆品,总计差不多一万元,被家长拒绝了。
她伤心地发帖哭诉:查完分数才知道家里一万块钱都拿不出。
如火如荼的“高考后经济”,和家长孩子各自的委屈,甚至引发了一轮关于“什么是恩”的讨论,有人言之凿凿地说:生养都不是恩,兜底和托举才是。
言外之意就是,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托举和兜底,就别怪孩子控诉父母“失败”。

这样的言论,无疑会让做父母的感到寒心,但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想?到底什么才是托举和兜底?


近日,桂林本地某社交平台上一篇求助帖引发热议。一位网友发帖称:"孩子考上三本院校,开口就要2万元置办'毕业三件套',这笔钱到底该不该花?"

据发帖人描述,其朋友的孩子在高考结束后,虽然成绩尚未公布,但根据估分大概率会被三本院校录取。就在这个当口,孩子却率先向父母提出了购置手机、电脑、平板等"毕业三件套"的要求,总预算高达2万元。

这位家长在私下诉苦道:"三本院校每年的学费本就高昂,加上生活费等其他开支,每月至少要准备5000元,这已经超过了桂林市人均月收入水平。"更让他为难的是,大学尚未开学,孩子就又提出这笔额外支出,家庭经济实在难以承受。

对此,发帖网友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其花2万买电子产品,不如留着交学费。孩子已经成年,想要新装备完全可以靠勤工俭学自己赚取,父母不是取之不尽的ATM。"

这番言论引发了评论区关于"当代教育消费观"的热烈讨论。

这则帖子引发了激烈讨论,大部分人都是站在父母的角度,表示没必要花那么多钱,一般家庭买一般的手机就可以了。

这下网友们更是难以理解了,谴责帖主的朋友“没有给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导致孩子对钱没概念,觉得2万块钱轻飘飘的。

我太理解这些父母的纠结。说到底,“毕业X件套”本质上还是一种营销策略,让父母和孩子都落入了内卷陷阱中。

过去高考结束,带孩子吃顿好吃的、买几件新衣服,把生活必需用品配置齐全,就能让父母孩子都喜笑颜开、其乐融融。

现在不行了。考场门口,就有家长高调地给孩子送上一束现金做成的花。

翻开朋友圈,满屏都是炫耀最新款iPhone、顶配iPad、海外旅行的动态,青少年群体中弥漫着一股追求"顶配人生"的风气。这种愈演愈烈的消费竞赛,正在将毕业消费的标准不断推向令人咋舌的高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正处于社会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期,他们通过物质消费来获取同龄人的认可。当看到同学晒出昂贵的"毕业战利品"时,很容易产生"别人有我也要有"的从众心理,进而向父母施压。

然而,由于认知发展的局限性,青少年往往难以识破商家精心设计的"消费主义话术",也无法真正理解"顶配"背后的代价。他们看不到父母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可能要连续加班数月;体会不到那些晒图的背后,可能是整个家庭在超负荷消费。这种认知差异,让代际间的消费观念冲突愈演愈烈。

当孩子对父母说出"1万块都拿不出来""没钱就别生我"这样的话语时,简单地斥责他们"白眼狼"并不能解决问题。这些伤人话语的背后,往往折射出更深层的家庭教育危机。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中指出,当儿童长期处于某种匮乏状态时,会形成补偿或过度补偿的心理机制。

这种心理在物质层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家庭教育专家王立宁曾分享过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在北京一家西点房,一位母亲反复告诫孩子"只能买一个面包",当孩子被精致的红丝绒蛋糕吸引时,母亲用"你配吃这个吗"的言语粗暴拒绝了孩子的请求。这种持续的物质否定,会在孩子心中埋下匮乏的种子,最终可能演变成对物质的病态渴求。

另一种极端情况是,父母虽然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却在情感上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债务感。"我舍不得吃穿都是为了你"这类话语,让孩子将自己的存在视为父母的负担。长期的情感透支,自然会催生出"没钱就别生我"这样的怨恨之言。

关于"生养之恩"的讨论,症结在于将亲子关系异化为一种债务关系。真正的亲子之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陪伴与支持。父母若以功利之心对待子女,子女自然也会用功利的态度回应。唯有不带条件的爱,才能为孩子构筑健康的精神家园。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物质的给予,而在于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爱不是用来偿还的债务,而是他们永远可以依靠的港湾。当孩子能够坦然接受爱而不感到亏欠,能够适度消费而不产生愧疚,这样的家庭教育才算真正成功。

现在说到托举,好像都和物质、资源有关,得给孩子提供学区房、供孩子出国上名校、人脉广阔,助力孩子实现阶级跃升。

家长们一听头都大了,不仅要卷孩子,还得卷自己,父母的责任无限扩大、无边无际。

但是,托举和兜底,真的就只是物质的比拼吗?当然不是,堆砌物质,无法承托住孩子的人生。

《是妈妈是女儿》里,黄圣依妈妈邓传理说的一段话,很发人深思。

她说:如果圣依想再进一步的话,她会力尽所能地帮助她;同时,如果市场环境不好,她想退后一步,她也会帮助她完成。

一旁的张泉灵点出了本质:妈妈这么要强的一个人,竟然接受女儿可以退,我觉得挺不容易的。

在我们一贯的印象中,邓传理对黄圣依要求很严格,希望女儿事事争先,当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意味着她允许女儿可进可退,无论如何,都可以回到她这个安全的避风港中。

这让我想到之前热播的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中,主角金明婚礼上,爸爸宽植对她说的那句感人至深的话:

“如果出了问题不要硬撑,直接回来找我。”

金明一听就哭了,因为这句话,她从小到大听过无数遍。

第一天上学时,爸爸反复确认,她已经做好了上学的准备,然后告诉她:如果不喜欢就不要硬撑。

参加跑步比赛,爸爸担忧地叮嘱她注意事项,对她说:你不用得第一,不行就不要硬撑。

参加入学考试,金明信心满满,爸爸依然告诉她:如果你头疼实在做不来,那就别硬撑了。

爸爸的话,让金明心里既踏实又温暖,她说,每次她走在钢丝上,爸爸都在下面拿着网,就算她摔下去,爸爸也会接住她。

所以,真正的托举,不是对父母的压榨,也不是对子女“挟恩图报”,而是像呵护一株幼苗一样,用爱去浇灌孩子。

允许孩子成为ta想成为的人,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任何事,ta都有退路可走,都有港湾可避。

让孩子有底气、有信心、有力量稳稳地立足于世间,就是最成功的托举。


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如果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母爱好时光》热线:0451-82898800
编 辑:琬璘
审 核:崔英
终 审:凯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7

标签:育儿   父母   孩子   物质   爸爸   家庭   家庭教育   家长   女儿   条件   债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