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这句源自《黄帝内经》的经典理论,道出了“冬病夏治”的真谛。三伏天,阳气最盛,湿气亦重,此时人体毛孔舒张,新陈代谢加速,正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段。如今,每到三伏天,中医院、中医馆里贴三伏贴、做艾灸的人络绎不绝,“冬病夏治”已然成为大众追捧的养生潮流,尤其受到中老年群体和亚健康人群的青睐。
“冬病夏治”的理念古已有之,其理论根基深植于《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明确了四季养生的基本法则,为“冬病夏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直接提及“冬病夏治”,但其扶阳散寒的治则与此理念一脉相承。清代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记载了用白芥子等药物贴敷疗法治疗咳喘的案例,可视为三伏贴的雏形,并成为传统医学实践的重要佐证。历经千年传承,“冬病夏治”的方法不断丰富完善,从最初的简单调理发展到现在的贴敷、艾灸、针灸、中药内服等多种疗法并举。
如今,“冬病夏治”从传统医学的诊疗手段,逐渐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成为大众养生的“新时尚”。在各大医院的中医科,提前预约三伏贴的市民排起长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艾灸体验区,常常座无虚席。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是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更是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与推崇,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冬病夏治”之所以能赢得大众青睐,首先得益于其深厚的中医理论支撑。“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体阳气与自然界阳气同步消长,夏季阳气旺盛,此时补阳能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阴阳平衡。而“治未病”思想则强调在疾病未发之时加以预防,对于冬季易发作的慢性疾病,夏季通过调理改善体质,能从根源上减少发病可能,这种主动健康的理念正契合当代人对疾病预防的迫切需求。
其次,其显著的治疗优势极具吸引力。夏季人体气血运行通畅,皮肤腠理开泄,药物更易通过经络渗透起效。如三伏贴中的药物在温热环境下,能更顺利地透过穴位进入经络系统,直达病灶;艾灸产生的温热刺激,在夏季能更高效地激发经气,驱散体内寒邪。而且,夏季病情稳定,治疗周期相对较短,能提高治疗效率。这种“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传统医学的魅力。
再者,适用范围广泛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呼吸系统的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还是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寒,风湿免疫性的关节疼痛,妇科的宫寒痛经,乃至亚健康人群常见的疲劳乏力、失眠多梦等问题,都能通过“冬病夏治”得到改善。尤其对于长期处于空调环境、饮食不规律的都市人群,夏季调理能有效改善因阳气受损导致的各种不适,这也是其深受年轻人追捧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多样的治疗方法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多选择。如三伏贴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是最受青睐的方式;艾灸能温通经络、散寒祛湿;针刺可调和气血,快速缓解寒性疼痛;内服中药则能整体调理,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然而,“冬病夏治”虽好,亦需理性对待。“冬病夏治”有特定的适应人群,并非人人皆宜,如孕妇、皮肤过敏者、阴虚火旺体质者等就不适合某些疗法。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师根据个人体质、病情辨证施治,不可盲目跟风。同时,“冬病夏治”是一个系统调理过程,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还需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若在调理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冬病夏治”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瑰宝,传承千年仍焕发生机,市场前景广阔。要让这一传统疗法更好地服务大众,一方面仍需加强市场监管,规范诊疗行为,杜绝非正规机构的虚假宣传和不当操作,确保治疗安全有效;另一方面,中医药机构及其从业者应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挖掘其理论精髓,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优化治疗方案,普及科学养生知识,让“冬病夏治”这一古老智慧惠及更多百姓,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8月14日 3版,作者李治钢,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科学技术协会)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