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团队发动的全球关税战现激战正邯,无论欧盟还是日韩,无一放过。其实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将贸易政策武器化。
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贸易政策中确实采取了某些具有“武器化”倾向的措施,尤其是在大萧条背景下通过关税和港口管制等手段保护本国经济,同时施加国际政治压力。以下是这一时期的关键事件和背景分析: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该法案,将超过2万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到历史高位(平均关税税率达59%),旨在保护美国农业和制造业免受外国竞争。
1.影响:
贸易战爆发:其他国家(如加拿大、欧洲国家)迅速实施报复性关税,导致全球贸易额骤降约60%(1929-1934年)。
经济恶化:大萧条进一步加深,美国出口下降,国内失业率攀升。
政治后果:该法案被视为经济民族主义的典型,削弱了国际合作,间接助长了二战前的孤立主义氛围。
2. 港口管制与贸易限制
航运政策:1933年《紧急航运法》授权政府控制港口和航运,优先运输美国货物,限制外国船只的竞争。
外汇管制:通过《黄金储备法案》(1934年)和美元贬值,美国变相提高进口成本,间接削弱他国商品竞争力。
禁运与制裁雏形:虽然大规模经济制裁在30年代尚未成熟,但美国已开始利用贸易手段施压特定国家(如对日本部分商品的限制,为后续二战禁运埋下伏笔)。
3. 贸易武器化的政治意图
经济孤立主义:胡佛政府试图通过关税壁垒挽救国内经济,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
区域化贸易集团: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如《互惠贸易协定法》1934年),通过优惠关税扩大影响力,排挤欧洲竞争者。
间接打击对手:例如,对德国和日本的贸易限制(尤其是战略物资)逐渐成为外交施压工具。
4. 历史教训与后续调整
失败反思:《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被广泛认为是灾难性政策,促使罗斯福政府在1934年推动《互惠贸易协定法》,转向双边关税谈判。
多边体系奠基: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关贸总协定(GATT),正是为了避免重蹈30年代贸易战的覆辙。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贸易政策虽未明确称为“武器化”,但通过高关税、港口控制和外汇手段,确实将贸易转化为经济和政治斗争工具。这些措施短期内保护了部分产业,但长期加剧了全球经济萧条,也为后世提供了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经典案例。
可见现在特朗普团队的关税战会给世界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更新时间:2025-07-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