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家界数千名游客因滞留齐声大喊“退票”!游客陈女士回忆说:“下午4点就听说百龙天梯要排队,想着晚点下山能错峰,结果6点到电梯口一看,那队伍拐了10个弯都不止。”金属护栏里面,老人拄着拐杖,艰难地慢慢挪动着脚步;孩子们趴在父母肩膀上,早已昏昏欲睡。峡谷间的手机信号时有时无,随着天色越来越暗,大家的焦虑感也在不断升温。
3个小时后,游客们好不容易才抵达山顶观景台,可连好好拍两张照片的时间都没有,就被工作人员催促:“赶紧下山,索道马上要停运了!”然而,当他们急匆匆跑到索道站,眼前的场景更是让人绝望——数百米长的队伍,就像一条静止不动的巨蟒,电子屏上“设备调度中”的字样不停闪烁。有游客拿出购票记录,忍不住抱怨:“门票248元,电梯72元,索道65元,合着花的钱,全用来排队了?”
冲突在午夜彻底爆发。景区广播第3次传出“请耐心等待”的声音时,一名带着老人的游客突然大声喊道:“退票!我们要见负责人!”这一嗓子,就像点燃了火药桶,上千人跟着齐声高喊,那声音在山谷间不断回荡。一直到凌晨1点,景区才调来10辆大巴,分批转运游客。而此时,距离他们开始排队,已经过去了整整8个小时。节日期间景区崩溃肯定不是个例,让我们来看看相似案例。
把时间倒回到2019年国庆,黄山风景区也上演了一场类似的“人潮大剧”。4.2万名游客一下子涌进景区,直接超出了3万人的最大承载量。偏偏这时,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西海大峡谷缆车停运了,2000名游客被困在了山顶。寒风中,有人裹着雨衣,蜷缩在地上;有人拿着最后一块饼干,心疼地分给孩子,那场景比张家界的还要狼狈。
不过,黄山景区的应对方式堪称“教科书”级别。他们连夜开放山顶酒店大堂,工作人员冒着雨,给游客们送来热水、泡面和充电宝,甚至还协调周边民宿,腾出房间给游客。第二天一大早,景区宣布对所有滞留游客全额退票,还赠送次年免费入园券。更关键的是,他们在通报里诚恳地向游客致歉:“是我们预估不足,让大家受冻了。”就这么一波操作,舆论风向迅速反转。有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虽然冻了一夜,但景区这担当,让我愿意再给它一次机会。”
相比之下,张家界景区的“错峰建议”为啥被大家怼呢?关键就在于它缺少了最核心的两点。第一,对“服务违约”没有清醒的认识。景区卖出门票,就相当于默认了会提供“安全有序”的服务,客流超载本质上就是景区管理的失职。第二,对游客的情绪完全没有共情能力。一句轻飘飘的“错峰”,感觉就像在甩锅,而黄山景区“全额退票+免费券”的做法,才是用实际行动承认错误。
2018年8月,九寨沟用一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应急处置,向大家展示了“主动预防”的强大力量。那天午后,景区气象监测系统发出预警:“2小时内有大暴雨”。管理层立刻启动一级响应,迅速关闭所有观景台,通过广播和短信通知游客,让大家向3个应急集散点集合。20辆备用大巴早就整齐地停在停车场,随时待命。工作人员背着医疗箱和充电宝,在人群中来回穿梭。
其中有个细节特别让人感动。一位坐轮椅的老人被困在栈道上,3名保安二话不说,冒雨抬着轮椅,趟过积水,哪怕自己浑身湿透,也要保证老人身上干燥。到傍晚6点,所有800名游客都已经在周边酒店安顿好了。大家喝着热汤,看着窗外暴雨如注,有人在朋友圈发图感慨:“本来以为要被困山上,没想到景区比我们自己还早想到了一切。”
九寨沟能做到“零滞留”,得益于他们常年的“未雨绸缪”。他们在每个景点都设置了客流计数器,还和气象部门实时联网,甚至储备了足够5000人使用的应急食品。更重要的是,他们一直坚守一个原则:宁可少卖1000张票,也要留足安全冗余。正是这种把游客安全放在首位的“敬畏心”,让九寨沟在暴雨中收获的不是投诉,而是无数条“景区值得信赖”的好评。
当我们把目光从单个案例,转向整个行业的数据,就会发现张家界面临的困境可不是个例。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的报告显示,45%的5A级景区在长假期间客流超载,其中23%的景区存在“故意模糊承载量”的行为。比如说,某景区官网标注最大承载量是5万人,但实际售票量却高达7万张,理由竟然是“游客愿意排队,我们不能辜负大家的热情”。这种只看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其实是对“体验经济”的严重误解。
还有一组数据更值得我们警惕。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只有32%的景区制定了详细的大客流应急预案,而真正能做到“30分钟内启动物资调配”的,还不到15%。再看看美国黄石公园,当客流达到承载量的80%,就会启动分时段预约,甚至关闭部分入口。这种“主动限流”的智慧,在国内景区往往被认为是“损失营收”。但现实却给了一个残酷的答案:因为滞留事件被曝光的景区,次年客流量平均下降18%,这个跌幅可比疫情影响下的行业平均跌幅还大。游客们可以理解天气突然变化,但绝对无法原谅景区管理的失控。
最值得关注的,是游客维权意识的觉醒。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景区滞留投诉量同比增长28%,其中60%的游客会选择在抖音、小红书这些平台发布现场视频。每条滞留视频的平均传播量超过50万次。这就意味着,景区一次管理上的失误,后果早就从“现场道歉”升级成了“全网社死”。在景区的口碑账本上,每一次疏忽都可能留下重重的一笔。
那么。要是您遇到景区滞留的情况,会选择当场维权,还是事后投诉呢?您觉得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倒逼景区提升管理能力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点赞关注,咱们一起期待旅游行业能实现“体验升级”,让每一次出行都能变成美好的回忆,而不是“花钱买罪受”。
#我的宝藏兴趣#
#上千名游客深夜滞留张家界大喊退票#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