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墨脱,隐藏的莲花



@读走西藏​


1.地理坐标:墨脱,藏语意为“花朵”;历史上有“博隅白玛岗”之称,藏语意为“隐藏的莲花”。

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东段与岗日嘎布山脉的南坡,东邻察隅县,南与印度交界(部分区域在藏南地区),西接米林县、隆子县、错那县,北连波密县、巴宜区。

墨脱汉字曾写“白马贡”、“白马岗”等。原始社会时期,是珞巴人的居住地。十七世纪中叶,门巴人开始迁入墨脱。1881年波密王噶朗木在墨脱设宗,首任宗本是门巴族的诺诺拉。

1927年至1931年噶厦政府战胜波密王后将墨脱分封给色拉寺、倾多寺和松宗寺,三寺建宗至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7月,建墨脱县,属塔工地区。

1964年划拉萨管辖,1686年归林芝地区(市),县政府驻墨脱镇。至2022年,辖1个镇、7个乡(含1个珞巴民族乡)、46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面积31450平方公里。2019年2月6日,退出贫困县。获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2.地势气候:墨脱县属雅鲁藏布江下游山川河谷地貌,平均海拔1200米。地势北高南低,四面环山,地势险峻,森林广布。

雅鲁藏布江由南迦巴瓦峰脚下急转直下,纵贯南北,形成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势,成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大峡谷。

最高地段在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南脚处,海拔在4000~5000米左右;最低地段为雅鲁藏布江出口处的巴昔卡,海拔154米。

主要山脉有东喜马拉雅山脉、岗日嘎布、贡拉嘎布、盖西比、班岗热、日羌卢、格多热、高尤拉、阿波尔山脉等。

主要山峰有南迦巴瓦峰,海拔7787米;嘎日峰,海拔5551米;昂宗峰,海拔5380米。

气候属喜马拉雅山东侧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润,小雨多雾,年降水量为2000毫米左右。


3.名优特产:墨脱县属农业县。盛产水稻、鸡爪谷、黄豆、棉花、芝麻等。牧业比重不大。林业、副业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

其名特产品主要有天麻、三七、鹿茸、麝香、猴头、黄连、石斛、槲蕨、秦艽、栝蒌、海南粗榧、黑节草和野生果类等。



4.人文景观:墨脱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拔落差数千米,汇聚了从高山寒带到热带雨林的千姿百态。

主要景点有33个。其中以观赏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景点8处,以观赏大峡谷为主题的景点17处,以观赏热带植物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景点5处,以徒步观光旅游和观赏热带雨林为主题的景点3处。


在墨脱公路(长117.2公里)沿线规划了林业、农业旅游项目和科考特种旅游项目,其中包括甘蔗旅游带、柑橘旅游带、柠檬旅游带、花椒旅游带、香蕉旅游带和兰草科考带、森林科考带等。

游客可以通过“农家乐”的形式,到珞巴族、门巴族家中做客,近距离体验门巴人和珞巴人的刀耕火种和狩猎生活,以及独特、质朴的风土人情。



5.旅游线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已于2013年10月31日正式通车(2009年4月20日动工修建)。系4级公路标准,全长117.278公里,总投资15.99亿元,全年通车时间8~10个月。

以前只有靠徒步探险者才能带回故事的神祕地带,目前依旧抱以保护原生态风貌的良好心态,面对未来的探险者,仍然开展以徒步游、自驾游和攀岩、溜索等特种旅游为主。

通车后,墨脱县已将旅游开发规划为“一核两心三带四区”,即墨脱镇旅游公共服务核、两个旅游接待服务中心(80K和背崩村)、三条旅游开发控制带(墨脱公路——多雄拉旅游带、峡谷三乡旅游带、金珠藏布旅游带)、四个可持续旅游发展区(墨脱镇——德兴乡、背崩乡、达木——嘎隆拉、墨脱南部资源区)。


每年的7月~10月是徒步进入墨脱的最佳时节。派墨公路是继林芝扎墨公路后第二条进出墨脱县的交通道路,2021年5月16日全线贯通。这条公路全长67.22公里。

穿越多雄拉雪山,沿多雄河经汗密、老虎嘴,到达墨脱县背崩乡。派墨公路通车后将由原来的346公里缩至180公里,通行时间缩短至4小时左右,将有力促进沿线发展旅游业、商业、民族文化产业等,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自驾游线路:长约164公里。从扎墨公路起点开始,途经52K、80K、墨脱县城、亚让门巴民俗村,最后到达背崩乡。沿途可以观赏嘎隆拉瀑布、天池、隧道及燕子荡奇观、墨脱瀑布群、门巴、珞巴民居等景观和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杪椤等上千种动植物。还可以从林芝出发,走派墨公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3

标签:旅游   墨脱   墨脱县   雅鲁藏布江   公路   珞巴   门巴   林芝   景点   海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