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更优质?为什么西方非常排斥华人,却欢迎印度移民

当里希·苏纳克站上唐宁街10号的台阶,或是当萨提亚·纳德拉在微软的舞台上发布改变世界的产品时,人们不见好奇:为什么是他们?为什么在西方世界的权力金字塔尖,印度裔的身影似乎无处不在,而华裔却几乎看不见呢?

帝国代理人的诞生

大英帝国对广袤殖民地的掌控,从来不是靠单纯的武力征服,那太粗糙,也太昂贵。

它的真正高明之处,是在被统治的土地上,亲手锻造一个服务于帝国利益的代理人阶层。

这套模式在印度被运用到了极致,也为日后印度裔精英在全球舞台的崛起,提前铺好了轨道。

帝国的管理者们,他们投入专项资金,在印度专门为贵族子弟开办英式学校。这并非简单的语言扫盲,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文化植入。

被选中的年轻人,不仅要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要学会用英式思维思考问题,认同大英的文化与价值观。他们,就是帝国安插在本土的“大脑”。

从上海的租界到香港的街头,那些头缠布巾、身板笔挺的锡克教警察,成了维护帝国秩序的标志性符号。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警力调度,更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实战演练,让印度人在世界各地预演了如何作为西方权力的延伸,去管理其他族群。

不止是警察和士兵,帝国的运作逻辑还将大量的印度劳工输送至非洲和东南亚的种植园与矿山。

大量的人口调动,无意中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跨越洲际的印度人网络。

他们提前适应了在异国他乡,作为少数族裔,在英式体系下生存与发展的模式。甚至,“印度”这个统一的国家概念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英国殖民者为了行政便利而一手整合的现代产物。

从特权到弃子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一个体系的崩溃,往往最先吞噬的就是它最忠实的仆人。

当大英帝国的米字旗在世界各地缓缓降下,那些曾经作为帝国“中间人”而享受特权的印度社群,瞬间发现自己成了无根的浮萍。

他们在新独立的国家里,地位变得岌岌可危。

1972年,乌干达的独裁者伊迪·阿明一道命令,将境内所有印度裔驱逐出境。这些曾主导国家经济命脉的印度人,一夜之间成了“国家的敌人”。

相似的排挤浪潮在肯尼亚等东非国家接连出现。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们在殖民时期凭借“中间人”身份积累的经济特权,在新民族国家的叙事里,成了难以饶恕的原罪。

这场大驱逐,却意外地促成了一次史上罕见的“精英迁徙”。

大约五万名东非印度裔选择了他们的前宗主国——英国。他们不是衣衫褴褛的难民,恰恰相反,这个群体普遍受过良好教育,通晓英语,更重要的是,他们带着惊人的财富。

据估算,这批移民为当时的英国带来了约10亿英镑的资本,这些钱迅速流入了房地产和商业领域。

他们的到来,让英国战后的移民政策,从1948年那部几乎无门槛的开放性法案,转向了1962年开始筛选富裕和高技能人才的限制性法案。

东非印度裔精英的出现,完美契合了英国对“高质量移民”的需求。与其说是一场人道主义接收,不如说是大英帝国对自己最宝贵的一份“人力资产”,进行了一次精准的战略回收。

新时代的中间人

历史仿佛一个轮回,当年那个为管理殖民地而设计的“中间人”角色,在全球化的今天,被重新部署到了新的战场。

在跨国公司里,他们是连接不同文化的管理桥梁。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他们则成了西方世界制衡新对手的战略棋子。

从谷歌到微软,美国顶尖科技公司的最高权杖,正越来越多地交到印度裔手中。

在那些决定未来科技走向的董事会和高管层里,印度裔专业人士占据了惊人的比例。

他们从殖民时代继承下来的核心技能,流利的英语、与生俱来般驾驭西方体系的自信,以及强大的社群互助网络,都让他们在现代企业帝国中如鱼得水。

相比之下,华人移民社群常被形容为更倾向于单打独斗的“一盘散沙”。

印度裔在公开场合使用其标志性口音英语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毫无保留的自信,与东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耻感”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历史性的“幸存者偏差”:能够漂洋过海来到西方的,许多人本就出身于印度国内的精英阶层,他们是经过一代代筛选的优胜者。

但西方国家普遍对印度移民持欢迎态度,却对中国移民抱有深深的戒心。

是因为,在一个需要制衡中国的世界里,印度裔被视为更可信赖、已深度整合的内部盟友,而华裔则常常被置于忠诚度的反复审视之下。

印度裔,就这样成为了21世纪大国博弈中,西方世界首选的“新中间人”。

苏纳克等政治人物的崛起,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们的先辈在几个世纪前,就被设计来服务于一个类似的管理体系。

他们代表的,往往是西方主流资本集团的利益,而非其祖籍国或本族裔的特定诉求。

在英国,高达73%的印度裔从事着管理或高技术工作,2023年的富豪榜前十名中,印度裔更是占据三席,包括首富。

咖喱甚至已经成为英国的“国菜”之一,但即便如此,许多功成名就的印度裔精英在私下里依然会感到,自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英国人”。

苏纳克成为英国首位非白人、非基督徒首相,无疑是历史性的突破。但很多人也认为,他的任期更像是一种服务于特定政治需求的“过渡性”安排。

这些“中间人”领袖被允许在危机或转型时期扮演稳定器角色,但难以永久性地定义权力中心。

结语

最终,这份来自大英帝国的历史遗产,成了一把双刃剑。

它让特定的一群人获得了巨大的先发优势,但这种精英外流,也对印度本土造成了严重人才与财富流失。

信息来源:中国侨网2016-06-14《海外华人不如印度人混得好? 看看这些事你就明白了》

齐鲁壹点2022-10-27《苏纳克当上英国首相,印度真的翻身做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历史   印度   印度人   移民   华人   帝国   英国   大英帝国   中间人   东非   精英   英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