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访美前,制裁10家中国公司长达10年?还是因为俄罗斯

8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访美在即,乌克兰政府突然宣布对10家中国企业实施长达10年的严厉制裁。这一举措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焦点。根据全球知名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最新报告,上半年,全球因俄乌冲突牵连受到制裁的中国科技企业数量创下新高,增幅高达22%。

一时间,乌克兰制裁中国企业的动因、影响、背后复杂博弈,以及中俄乌美四方的互动,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

纠葛升级,数据背后的紧张现实

2024年,中乌双边贸易额达到79.9亿美元,乌克兰对华顺差近25亿美元。中国是乌克兰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最大买家之一。过去三年,乌克兰出口至中国的谷物占其全年出口总量的23%,对乌克兰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但在俄乌冲突进入持久化阶段后,乌克兰与中国的贸易关系逐渐被政治化。根据“基辅经济学院”发布的数据,乌克兰对中国出口额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持续下滑,第二季度同比下降8.7%。业内普遍认为,除了全球供应链波动,乌克兰对中国企业频繁实施制裁已成为重要因素。

7月至8月期间,乌克兰针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名单不断扩大,涵盖了位于广州、东莞、深圳、哈尔滨、浙江等地的10家高新科技公司。这些企业被指控向俄罗斯出口无人机发动机、导航仪、照相机、微芯片等关键零部件。

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公开表示,这些零部件被用于俄罗斯无人机制造,大量应用于对乌克兰本土的空袭行动。

制裁风暴背后,俄乌战争与国际制裁链效应

俄乌冲突爆发已超过三年。2022年2月,俄罗斯军队进入乌克兰,全球围绕制裁与反制裁的连锁反应至今未见缓和。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持续主导对俄制裁,并不断对涉嫌“援俄”的第三国企业扩大限制。

乌克兰则在2024年以来加快“追随西方”步伐,反复针对中国企业出台制裁措施。2024年10月,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两家中国无人机企业实施出口管制,随后欧盟在7月发布第14轮对俄制裁时,新增数家中国科技企业入列。此举被外界解读为“跨大西洋制裁联盟”正逐步向全球化演进。

官方数据显示,自2024年乌克兰首次将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以来,已有30余家中国公司被乌方或其西方盟友采取冻结资产、限制贸易、禁入公共项目等措施。这一数字在7月、8月出现明显增长。乌克兰情报部门称,这些企业涉嫌向俄罗斯提供“双重用途”物项,助力俄军提升无人机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4月1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总统令,首次对北京航空航天翔辉科技有限公司、瑞金机械、中孚神鹰碳纤维等三家中国公司实施10年制裁,理由同样是“为俄罗斯制造导弹和无人机提供关键材料”。中国外交部随即驳斥指控,强调所有出口均为合法民用产品,反对无国际法依据的单边制裁。

访美前夜,泽连斯基制裁中国企业意欲何为?

泽连斯基在8月17日签署新一轮总统令,将10家中国企业与数十家俄罗斯、白俄罗斯企业一同列入制裁清单。这一“高调动作”选择在其访美前夕公之于众,释放了多重信号。

一方面,乌克兰国内安全形势愈发严峻。俄军无人机袭击造成平民伤亡持续上升,乌官方数据显示,前7个月,乌克兰境内遇袭事件同比增加12%。泽连斯基团队亟需通过强硬外交动作,向国内民众和军方展示“反击俄方”的决心。

另一方面,泽连斯基此行美国,核心议题之一是寻求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的后续援助与安全承诺。近几个月,特朗普在公开场合多次质疑对乌援助的必要性。乌克兰政府希望通过“同步”美国制裁立场,表明自己在遏制俄罗斯扩张、阻断第三方支援方面的积极态度。

多位欧洲安全问题专家指出,乌克兰将中国企业纳入制裁清单,意在向美欧传递“中俄一体”威胁论,强化西方对中国企业在俄乌冲突中角色的负面认知。这种做法在国际地缘政治中并不罕见,但也进一步加剧了中乌、中欧关系的复杂性。

中方立场坚定不移

乌克兰制裁中国企业的消息甫一公布,中国外交部迅速作出回应。7月9日,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中方坚决反对任何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并敦促乌克兰立即纠正错误、消除不良影响。中国政府多次重申,“在俄乌问题上保持客观公正,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平谈判”。

中方同时明确指出,所谓“中国企业向俄罗斯提供武器或军事用途产品”的说法毫无根据。中国出口至俄罗斯的产品均为民用或全球普遍存在的“双重用途”物项,国际贸易流通中难以完全避免技术的跨界流向。中方表示,将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反对任何以“国家安全”为由的贸易歧视行为。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9月,乌克兰曾公开指责中国商用卫星协助俄罗斯军方侦查乌克兰核电站。中国外交部随后否认,强调有关卫星纯属商业用途,并未参与任何军事行动。这一事件反映出双方在技术与情报领域的不信任逐步加深。

制裁链持续延长

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放大。7月,欧盟第14轮对俄制裁中,首次将多家中国科技公司纳入出口管控范围。欧洲议会研究中心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2024-2025年度,因俄乌冲突间接受到限制的亚太企业数量同比增加34%。尤以高科技、航空航天、电子零部件等领域最为突出。

在乌克兰国内,频繁对外制裁虽短期内缓解了政府压力,但贸易数据却持续走低。基辅工商会最新月度报告显示,7月,乌克兰对华出口总额环比下滑5.3%,其中粮食出口降幅近10%。专家普遍认为,制裁导致乌克兰出口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而中国企业则加快调整供应链,规避潜在风险。

与此同时,中俄经济合作持续升温。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高达2450亿美元,能源管道、机电设备等领域合作不断扩展。中国一直强调未违反任何国际制裁规定。联合国安理会相关会议上,中国代表多次指出,“如果中国企业真有大规模援俄行为,俄乌局势早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参考资料:

木春山谈天下:2025-08-18 09:56:泽连斯基访美前,制裁10家中国公司长达10年?还是因为俄罗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财经   俄罗斯   家中   公司   乌克兰   中国企业   中国   无人机   冲突   美国   基辅   企业   联合国安理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