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博物馆“干饭热”:用心当好人民与文化间的桥梁

据报道,全国多地博物馆纷纷开设食堂,“去博物馆‘干饭’”逐渐成为新的风尚。从四川博物院3元起售的川味小碗菜,到湖北博物馆的编钟牛肉面,再到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面条,博物馆餐饮以亲民价格、文化创新和便捷服务为核心,让“看文物”与“享美食”成为逛馆新标配,为文博体验注入了十足烟火气,让人们感受不一样的体验。

从原先的“观文物”到现在的“吃文物”,博物馆食堂的走红,让文物与大众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这些餐饮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味觉体验: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牛肉板面、湖南博物院的皿方罍慕斯蛋糕,让千年文物以美食形态走进日常生活。当年轻人在品尝甲骨文面条时热议古文密码,在享用编钟牛肉面时探寻春秋战国礼乐文化……文化便从玻璃展柜中走出,以更柔软、更生动的方式走进人们的心中。这种“舌尖上的文化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味蕾的满足中自然传承与弘扬,实现了观赏与认知的双重收获。

同时,此举更精准破解了游客观展的现实难题,彰显了为民便民的初心。大型博物馆馆藏丰富,一场深度参观往往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马拉松”,以往游客要么忍受馆内高价简餐,要么出馆觅食面临重新安检的麻烦。如今,博物馆食堂以平价优质的菜品弥补了服务不足:四川博物院最贵荤菜不超12元,安徽博物院两荤两素套餐不足30元,既杜绝了消费升级,又解决了饿肚子的刚需。此外更有配套的茶室、书吧等空间,形成“逛展—就餐—休闲”的完整链条,让观展体验更舒适、更贴心,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博物馆“干饭热”的背后,不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智慧,更是以人为本的责任担当。在休闲选择日益丰富的今天,博物馆打破“高冷殿堂”的刻板印象,以“文化+美食” 的巧思实现转型,既迎合了年轻人参与式、体验式的消费需求,又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场景与路径。这种创新不是单纯博眼球效应,而是始终坚守“文化优先”原则,让餐饮服务成为文化传播的延伸。从菜品设计融入文物元素,到通过线上预约、分区规划保障观展秩序,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用“巧”创新、用“心”为民的理念,让博物馆从“偶尔光顾的景点”变成融入日常的“文化空间”。

博物馆食堂的走红,本质上是文化服务与大众需求的精准对接。当文物遇上烟火气,当传统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馆便不再是孤立的文化载体,而是成为连接人民与文化的坚实桥梁。这份以人为本的创新,既让文化更可亲可感,也让博物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唯有持续坚守文化初心、回应大众期待,才能让更多人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收获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安庆师范大学 任士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7

标签:美食   干饭   桥梁   博物馆   用心   文化   大学   博物院   文物   大众   食堂   初心   牛肉面   甲骨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