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中美原计划在西班牙马德里开启第四轮经贸会谈。中国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长贝森特将面对面,讨论关税、技术管制等一系列棘手问题。这场被全球聚焦的会谈,本应成为双方缓解矛盾、寻求共识的重要一步。
可就在会谈倒计时的48小时前,美国却突然“出招”,将23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这份制裁名单,并非简单地针对某一个行业,而是涵盖了半导体、生物技术、航天遥感、工业软件等多个中国关键领域。
中方迅速回应,在不到24小时内,反向启动了对美国模拟芯片的反倾销调查,外加一项对美集成电路领域的反歧视调查。中方的回应,直截了当:意欲何为。
这一幕,不禁让人产生两个疑问:美国到底想干什么?中美这场会谈,还能顺利进行下去吗?每次谈判前,美国似乎总要“先出手”。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25年3月,中美代表团刚要就关税问题进行商谈,美国就在前一晚宣布制裁70余家中国企业;7月,中美财政会谈前,美国又把18家中企拉入黑名单。这次的马德里会谈也不例外。
美国的这一套模式,已经成了惯性操作。从名单来看,半导体企业占比最多,共计13家。其中包括北京复旦微电子、上海复旦微电子及其多家子公司。这些公司在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都有重要地位。美国的目标显然是要在中国半导体崛起的关键时刻,泼一盆冷水。
不光是半导体,生物技术、航天遥感、工业软件也没能幸免。美国给出的理由是所谓“危害国家安全”,但这种说法早已被用滥了。从特朗普时期到拜登再到如今的特朗普回归,无论谁执政,对中国高科技的打压都从未停止过。
中方的反应这一次则显得更有准备、更系统、更迅速。9月13日当天,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美国产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调查范围涵盖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这些芯片广泛用于汽车、工业系统,是美企在中国市场的“现金奶牛”。
中方不仅打击了美企的利润来源,还同时启动了对美集成电路领域的反歧视调查。这一调查,依托的是2025年3月刚刚落地的《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这也是中方首次将反制延伸至集成电路全产业链。
这说明中国的反制已经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出击,不仅有法律依据,还有策略规划。马德里会谈原本寄托着不少希望。
中美第三轮斯德哥尔摩会谈虽然谈崩了,但双方还是约定了90天的“休战期”。这次马德里会谈,就是在这90天内的关键节点。美国国内经济也确实撑不住了。
2025年9月,美国大豆迎来丰收季,但中国的大订单却彻底清零。中国转向拉美采购,导致美国豆农苦不堪言。特朗普急于与中方谈成点什么,也是出于缓解国内压力的考虑。更别提美国的通胀问题早已“压不住锅”。
CPI涨幅达到2.9%,非农就业数据也被修正向下,特朗普面临的是经济、政治、外交三重压力。尽管如此,美国并没有展现出真正的诚意。
就在会谈前,特朗普还在G7推动对中国加征100%关税,并试图拉拢欧盟、日本、加拿大等盟国一起“围堵中国”。但结果却不太理想。德国明确反对“脱钩”,日本担心汽车出口受损,加拿大也仅同意“信息共享”。美国的算盘打得响,可惜盟友并不买账。
这说明,美方的所谓“联合战线”其实漏洞百出。中国的立场则始终明确: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面对美方的制裁,中方没有推迟会谈,但也没有忍气吞声。“意欲何为”四个字,不仅是质问,也是警告。
这四个字,已经被各大媒体反复引用,成了中方对美方不诚实行为的最有力回应。中方在这次反制中,选择的是美方的“软肋”。
模拟芯片、稀土出口、大豆采购,这些都是美国无法轻易替代的资源和市场。打击的不只是经济,更是美方的信心与话语权。
而中方的策略,也越来越精准。不像早期的“对等反制”,现在中国更讲究“精准打击”,选择在美方最依赖、最难替代的领域出手。比如此次反倾销调查,追溯期长达3年,涵盖了从2022年到2024年底的全部交易。
这不仅让美企措手不及,也为今后的长期博弈打下了基础。双方的谈判筹码,也在这轮博弈中逐渐明朗。
美方亮出的牌是TikTok禁令、拉拢盟友、技术封锁;中方则是稀土出口审批、大豆订单调整、法律反制工具箱。可以说,谈判还没开始,桌上的牌已经摊得差不多了。这次会谈是否能如期进行,还是一个未知数。
从中方的多次表态可看出,虽然谈判的大门没有关闭,但如果美方继续打压和羞辱,中国也不会勉强谈下去。中美的经贸关系,早已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全球规则、供应链、安全利益的复杂博弈。中方已经明确,不接受任何“虚空造牌”的手法。
美国喜欢在谈判前搞“突然袭击”,认为这样可以占据主动,但这套“谈判艺术”在中国这里已经彻底失效。中国不会为了避免谈判破裂而一味妥协,反而会在关键时刻反击,用实际行动告诉对方,想谈可以,别设圈套。
美国国内也正在为这套策略付出代价。密歇根州的制造业失业潮已经来临,芯片法案的补贴效果远远不如预期。如果继续对中国“脱钩”,最终受伤的还是美国自己。
而中国早已在芯片、AI、新能源等领域加速国产替代,对美技术依赖正快速下降。从这次会谈前的博弈可以看出,中美关系的性质已经发生转变。
过去是合作为主、摩擦为辅,现在则变成了博弈为主、合作为辅。中方在博弈中逐步掌握了主动权,不再被动应对,而是用法律、产业、政策三位一体全面反制。这一次,美国以为又能靠“制裁-谈判”的老套路拉回节奏,结果却引来了中方的连环反击。
模拟芯片调查、反歧视调查、稀土审批、舆论反击,一环接一环,手段精准,节奏分明。这不是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一种“战略反制”。
这场马德里会谈,或许将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转折点。不是因为能否达成协议,而是因为中方的应对方式,已经从“看美方脸色”变成了“自有节奏”。
中美这场马德里会谈是否会如期举行,仍有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经不再是谈判桌上等待被动回应的一方,而是一个能出牌、有策略、有底气的强硬对手。美方若想靠老套路占上风,恐怕得先回答好那四个字——意欲何为。
信息来源:
【1】商务部:美方此时对中企实施制裁,意欲何为?
2025-09-13 19:28·观察者网
【2】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将我多家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事答记者问
2025-09-13 19:19·新华社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