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冷战结束了,基层先烂的是美国,不是俄罗斯?

我们一直被灌输一种印象:苏联解体了,俄罗斯不行了,美国赢麻了。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这几年一看新闻,怎么感觉,美国的“底层溃烂”,反而比俄罗斯更严重?

说个我亲眼见到的事。

我们家农场旁边,大概五公里远,有个叫“圣诞村”的小地方。听起来像童话,其实是俄罗斯一座不起眼的小村庄。全国叫这个名字的村子可能有上百个,但这个特别。

村子不大,连个像样的超市都没有,只有一所小学、一家邮局,外加一间——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图书馆兼博物馆。

这个图书馆,其实就是一间普通的大屋子。一边是满满的书架,藏书上千本,很多还是苏联时期的老书;另一边放着一堆老物件:沙皇年代的搓衣板、苏联卫国战争的老唱片、几十年前的勋章照片,还有孩子们在那边玩牌——这一切,组成了村民的精神世界。

图书馆管理员,是位叫伊万诺夫娜的退休历史老师。她特别活跃,除了守着这个图书馆,还兼职当村里的话剧导演。

你可能以为这在乡下很少见?其实在俄罗斯,这种情况不少。那一代人,很多都接受过苏联时期扎实的教育——你别看他是老师,可能会演戏;公交司机可能会拉小提琴;拖拉机手,说不定还演过莎士比亚。

这背后,其实是苏联教育里很核心的一点:一个人从事什么职业,不应该限制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你可以是邮递员,也可以是诗人;可以是工人,也可以是艺术家。

哪怕你住在再偏远、再贫困的村庄,你也有资格、有能力去排一场话剧,或者写一首歌。物质再匮乏,精神也不能随便糟蹋。

这就是为什么,哪怕苏联早就没了,俄罗斯很多村民身上那种“文化底子”和“精神气质”还在。

我在圣诞村看到的,不是一个“彻底崩溃的前苏联”,而是一个虽然穷、但没乱、没烂的社会。

当然,现实也不美化。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基层治理确实受到很大冲击。原来的单位体系崩了,工厂倒了,远东地区尤其惨。基础设施年年坏,年年没人修,年轻人基本都往大城市跑——能考上大学的,都去了西部和海参崴,走了就再也没回来。

你想想,村里本来就人少,如今男的还被征兵去了前线,剩下的更少。

一个村民跟我说得很直白:“想离开这里,考试是唯一的路。”

这句话乍一听,挺悲凉,但你仔细一想,中国不也是吗?不过区别来了——中国除了考试,还有工厂、还有制造业,孩子成绩不好,至少还能进厂挣钱。

可在俄罗斯,没得选。不考出去,就只能留村里种地。因为他们的产业结构,没法像中国那样,吸纳那么多普通劳动者。

但就算这样,圣诞村还在正常运转。

学校照常开门,孩子干干净净地上学,图书馆有人看、放映室有人坐,农民阿姨带着娃看纪录片,还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看。

你可以说这里穷,但你不能说它乱。

村民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就破罐子破摔,也没有靠暴力或堕落来宣泄不满。他们的基层治理,靠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律制度,而是每个人自发的道德、文化、自律。

我在那座图书馆里看到一张老照片,是伊万诺夫娜的祖母,1955年在中国旅顺口拍的。

那时候她是苏联海军的军医,在中国救治过不少官兵,还培训过一批中国护士。后来中苏关系变了,她被迫离开中国,但她一直珍惜这段回忆。

你说,历史是不是很奇妙?几十年过去,她的孙女,在一个小小的俄罗斯村庄里,和我们这些中国人重逢,一起看看这些老照片、听一段老唱片、聊一聊彼此的故事。

我们听到的一首老歌,来自那张苏联黑胶唱片。歌手没名气,网上也搜不到,但他的歌被保存了下来——他可能就是一个普通工人、士兵,或者农民,但他曾经也有自由创作、自由表达的机会。

这种文化土壤,才是一个社会最珍贵的东西。

所以你再回头看看美国,为什么今天的美国底层那么乱?毒品横行、枪击频发、社会撕裂、信任崩塌,底层已经不像一个完整的社会了,反而像一盘散沙。

而俄罗斯,就算经济崩了、基础设施烂了,很多地方的基层社会还维持着一种“人还像人”的状态。

不是说俄罗斯好,而是美国并不如它看起来那么强大。

赢了冷战,不代表你就赢了未来。

真正撑住一个国家的,不是GDP、也不是航母,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他们有没有信仰,有没有文化,有没有尊严,有没有继续好好生活下去的勇气。

这,就是冷战之后最讽刺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历史   俄罗斯   美国   冷战   基层   苏联   中国   图书馆   村民   圣诞   社会   村里   村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