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睡着,1万块的枕头我也买。”这是70后王辰的原话。7年前,他因为颈椎和腰椎问题,开始长期失眠,严重到被诊断出抑郁倾向。为了能睡个安稳觉,他试遍了市面上各种枕头和床垫,光枕头就换了二三十个,床垫也换了三次,便宜的、贵的都试过。
但这场“睡眠装备升级战”并不顺利。他买过最贵的枕头是1700元的泰国乳胶枕,试睡时觉得舒服,买回家后却发现没什么用。
有次朋友送了个不知名的便宜枕头,反而帮他睡得踏实。这让他意识到:再多的品牌宣传、黑科技,最终还是得靠“自己睡着了才算”。
目前,中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而这个刚需,催生出了一个超5000亿元的“睡眠经济”,预计2030年甚至能突破万亿。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床垫、枕头、眼罩、助眠灯、智能设备……越买越多,却越睡越焦虑,很多人开始怀疑:这些到底是帮我们睡觉,还是收我们的“智商税”?
现在的助眠产品,已经不只是睡觉的工具,而变成了“奢侈消费”。市面上的枕头不仅种类繁多,价格也千差万别,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像某品牌主打的可调节高度智能枕,定价1700元;还有凝胶材质的品牌枕头,价格高达8000元。床垫更夸张,动辄上万元,智能床垫甚至能卖到6万多元。
但这些产品是否真的有用?未必。消费者刘路花500元买了网红品牌“翼眠”TPE材质枕头,宣传里说能“呵护颈椎、助力深睡”,但用了一阵子后,她只觉得“没支撑、睡着不舒服”。再加上不少消费者反馈该材质“易掉渣”,就更让人怀疑,这究竟是科技升级,还是营销套路。
再比如市面上火热的智能助眠仪。不少产品打着“CES神经刺激疗法”的旗号,宣传通过微电流帮助入睡。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有的甚至自称“德国黑科技”,但大多数都没有医疗资质。严格来说,CES技术确实被FDA批准过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问题,但那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的医疗设备,并不是淘宝上几十块钱就能买到的“神器”。
专家也提醒:很多家用助眠仪的效果其实来自安慰剂效应,真正能长期改善睡眠的设备,必须有医学认证、临床数据支持。否则,用起来可能刚开始有效,过段时间就“失灵”,甚至产生副作用,比如头晕、头痛。
睡不好觉的,不只是中老年人。现在“90后”“00后”也深陷失眠泥潭——压力大、作息乱、手机上瘾,导致他们成了助眠产品的主力消费群体。
“00后”杨静就因为情绪焦虑,买了某博主推荐的159元重力眼罩,结果戴了一晚,眼睛差点出事。产品宣传说可以模拟“被拥抱的感觉”,帮人安神入睡。但实际上,带来的却是眼睛模糊、眼压升高等风险。医生明确告诉她:“这类产品不能整晚戴。”
尽管存在争议,类似的“助眠神器”依然热卖,有的品牌甚至月销量突破2.5万件。营销手段也越来越“年轻化”——软糖版褪黑素、喷雾型情绪口服液、短视频平台洗脑广告,都是为了迎合年轻人,把助眠产品做成“情绪保健品”。
但专家提醒,褪黑素虽然在电商上卖得火爆,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谨慎使用的成分——德国甚至不允许作为药品销售。在中国,它也只能作为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长期依赖这些“网红产品”可能掩盖真正的睡眠问题,导致病情被拖延。
从枕头、眼罩到智能床垫、助眠仪,助眠产品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但目前来看,这个产业的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宣传也往往过度甚至“伪科学”。
失眠不是靠一两个“神器”就能解决的问题。真正有效的方式,仍然是科学评估、专业治疗,再加上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你正在为睡不着而焦虑,不妨先冷静下来,别急着掏钱包——那些看似高科技的产品,很多时候只是给了你一个心理安慰。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