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易醒难入睡?多和5个因素有关,需对症调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医生,我最近总是半夜两三点醒来,一直到天快亮才能迷迷糊糊睡着。这可怎么办?”

65岁的李阿姨满脸倦容地坐在医生办公室,她的眼神透露出浓浓的疲惫。

“您这是‘睡眠维持障碍’,不是简单的失眠。”医生说完,给她列出了一串原因:“激素紊乱、神经焦虑、饮食作息……都有可能。”

不少人以为晚上易醒就是“岁数大了正常”,忍忍就过去了,但其实——频繁夜醒,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是多种身体问题的“预警信号”。

如果你总是出现“入睡慢+易惊醒+醒后难再睡”,尤其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那就绝不是小事一桩了。

晚上睡不好,白天易疲劳,心脑血管系统也会在慢慢透支。

是什么在偷偷扰乱你的睡眠?你真的调对方法了吗?这篇文章,给你答案。

“半夜醒+睡不回去”,到底是不是正常现象?医生有话说

夜间频繁醒来,并不只是“睡眠轻”那么简单。

《中华医学杂志》指出,60岁以上人群中,约52%存在不同程度的夜间觉醒,其中约三成属于“病理性睡眠障碍”。

更关键的是,多次觉醒会导致睡眠结构紊乱,影响深度睡眠质量,从而引发:

研究发现,长期夜醒人群患心梗、脑卒中、抑郁的概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也就是说,别再以为“能睡几个小时就行”,如果总是在凌晨醒来,并持续清醒1小时以上,身体已经在发出“亚健康信号”。

坚持忽视夜醒问题,3个月后,身体可能出现这5种变化

白天犯困、注意力下降,影响生活效率

夜里睡不好,白天就容易“头昏脑胀”,严重者甚至在开车、下楼梯时出现短暂恍惚,增加安全隐患。

美国睡眠医学会数据显示:

持续夜间觉醒者白天工作效率下降达38%,认知反应时间延迟约17%。

情绪波动明显,焦虑、易怒增加

睡眠不足会干扰大脑中5-羟色胺、多巴胺等情绪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

你是否发现:自己睡不好时,更容易焦躁、急脾气、看什么都不顺眼?

这不是性格问题,而是“睡眠-情绪轴”失调的表现。

血压血糖控制难度上升

夜醒会干扰自主神经系统,令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此现象会使血压波动加剧,若情况严重,甚至可能在清晨诱发高血压症,需予以重视。

糖尿病患者若夜间觉醒频繁,也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血糖“晨高夜低”控制难度增加。

免疫功能下降,易感冒、疲劳

深度睡眠是免疫细胞“修复时间”,夜醒打断这一过程,使得NK细胞活性降低,导致机体防御力下降,容易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更年期提前或症状加重

对女性而言,长期夜醒还会影响雌激素代谢,导致月经紊乱、潮热汗多、骨密度下降。

国外研究显示:睡眠障碍女性提前进入更年期的风险高出正常人群27%。

建议这样做,这5招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针对睡前行为调整,建立稳定“睡眠仪式感”

坚持固定睡前时间,避免临睡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

可通过泡脚、阅读、听舒缓音乐等方式建立“入睡信号”,逐步养成“说睡就能睡”的神经条件反射。

调理肠胃,避免“胃不和则卧不安”

晚饭七分饱,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睡前2小时避免喝浓茶、咖啡、酒精,特别是酒精,虽然会让人“好入睡”,却严重扰乱睡眠结构,易早醒。

改善微循环,合理调补气血

中医讲“阳入于阴则寐”,气血不足者易出现“夜醒难眠”。

建议适量食用黄芪、大枣、百合、桂圆等益气安神之品,可做成食疗粥辅助调理。

血虚体寒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加味逍遥丸、酸枣仁汤等

识别心理应激源,建立“认知安全感”

夜醒者多数对“睡不着”产生过度焦虑,反而恶性循环。

建议记录“睡眠日志”,观察规律,同时避免反复看钟、担忧明日工作,“越焦虑越清醒”。

必要时可尝试认知行为疗法CBT-I,被《柳叶刀》评为“睡眠干预首选”。

辅助使用物理或药物治疗,但不依赖安眠药

褪黑素补充剂、助眠香薰(如薰衣草)、冥想App等可尝试使用,但应循序渐进。

如已严重影响生活,医生可能会短期处方非苯二氮䓬类助眠药,但切忌自行服药或长期依赖。

别再“半夜醒了就刷手机”,更不要“睡不着就忍着”。

每一次夜醒,都是身体在提醒你:睡眠出了问题,调理不能再拖。

健康的睡眠,是身体自愈的第一道防线。

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以上建议仅供参考,是否适合调理还需个体评估与专业判断。建议从今晚开始,给自己的睡眠一个“重新启动”的机会。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华医学杂志》2020年第45期:睡眠障碍流行病学分析
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4.《老年睡眠障碍诊疗专家共识(2023)》
5.《柳叶刀·精神病学》:CBT-I在睡眠障碍中的作用研究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养生   晚上   因素   睡眠   障碍   医生   血糖   白天   身体   夜间   建议   焦虑   紊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