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亏损超13亿,从爆火到爆冷, “火锅第一股”呷哺做错5件事

在餐饮江湖的风起云涌中,有一个品牌曾如耀眼新星般崛起,它就是呷哺呷哺。曾经,它凭借独特模式和超高性价比,在火锅赛道一路狂飙,成为无数消费者的心头好。可如今,却陷入了连年亏损、关店的困境,5年累计亏损超过13亿元,2024年关闭门店130多家。今天,咱们就来重温一下呷哺呷哺这些年的跌宕起伏。

曾经有多火?火到 “出圈” 的小火锅传奇

1998 年,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将源自台湾的 “一人一锅” 吧台式小火锅模式引入大陆,在北京西单开出第一家门店。那时候,这种新颖吃法在大陆可是稀罕玩意儿,不过一开始,它并未立刻走红。

转折出现在 2003 年,“非典” 突如其来,人们对就餐卫生安全格外关注。呷哺呷哺 “一人一锅” 的分餐模式,瞬间成了香饽饽,完美契合特殊时期需求。贺光启抓住机会,坚持营业,还砸下 1 万元在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喊出那句经典广告词:“今天你呷哺了吗?” 这一吆喝,效果立竿见影,呷哺呷哺迅速蹿红,单日客流量大幅增长,翻台率表现亮眼,创造了餐饮界奇迹。

从那之后,呷哺呷哺开启扩张模式。到 2013 年,门店数量大幅增加,已然成为全国大型连锁餐饮企业。2014 年 12 月 17 日,呷哺呷哺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 “连锁火锅第一股”,风光无限。彼时,它在全国多个城市遍地开花,经营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天津等。尤其是在北京,那可是呷哺呷哺的 “大本营”,随处可见门店,高峰期店门口大排长龙是常态。

当时,呷哺呷哺定位介于快餐和正餐之间的休闲火锅,客单价三四十元,主打性价比,目标用户瞄准广大都市工薪族和学生群体。店内装修走快餐式明亮橙色风格,U

形吧台和高脚凳设计,方便顾客快速就餐。菜品价格亲民,底料两三元,肉类十几元,蔬菜七元可双拼。凭借标准化口味,番茄锅、咖喱锅、麻酱调料等收获大批粉丝,不少人专门为了那一口麻酱而来。有消费者回忆:“以前下了班,就爱和同事去呷哺呷哺搓一顿,价格实惠,吃得满足。” 在那个年代,呷哺呷哺就是高性价比美食代表,承载了无数人的美好用餐记忆。

上市后,呷哺呷哺业绩一路高歌猛进。2015 年至 2021 年,营业总收入大幅增长。2019 年,连同旗下火锅品牌凑凑,集团门店总数众多,在当时的火锅集团中表现突出。可以说,那段时间,呷哺呷哺在火锅界风头无两。

为何转型?“消费升级” 浪潮下的抉择与挣扎

随着时代发展,消费市场悄然生变,消费升级浪潮袭来。消费者对就餐环境、菜品品质、服务体验等有了更高要求。呷哺呷哺意识到,继续守着原来快餐式定位,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同时,上市后为提升利润水平,拓展更大发展空间,转型迫在眉睫。

2016 年前后,呷哺呷哺开启全方位转型之路。品牌 logo、店面形象、菜品等统统大换血,摒弃以往平价快餐形象,走起 “高端风”。增加二人、四人桌位,引入更多优质食材,像新西兰牛羊肉、芝士虾滑等高端菜品纷纷上架;袋装小料变为小料台,还新增现制茶饮。店内装修也变得更具格调,大量采用古典元素,试图营造出轻奢用餐氛围。

在孵化子品牌方面,2016 年,“湊湊” 以 “火锅 + 茶憩” 复合商业模式在北京三里屯亮相,定位中高端、网红餐厅,目标是吸引追求品质和潮流的年轻消费群体。

从业绩数据看,转型初期有一定成效。2017 - 2018 年,呷哺呷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呈增长态势。“湊湊” 发展势头也很猛,2016 年至 2021 年,新开餐厅数量可观。

但好景不长,2019 年成为转折点。这一年,呷哺呷哺营收虽有增长,归母净利润却出现下滑。2020 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下滑明显。

利润下滑背后,是客单价上升导致客流量减少。2017 - 2020 年,呷哺呷哺客单价上涨,可翻台率却下降。原本冲着性价比来的老顾客,被涨价 “吓退”,新的中高端顾客群体又觉得服务、环境等方面与价格不匹配,导致两头不讨好。“湊湊” 这边,虽有一定市场,但同类中高端火锅市场竞争激烈,海底捞等强敌环伺,“湊湊” 客单价较高,在价格、服务等方面优势不明显,发展逐渐陷入瓶颈。


如今为何连年亏损?消费者为啥不爱了?

1、品牌定位混乱,失去核心优势

转型过程中,呷哺呷哺品牌定位愈发模糊。从原本高性价比小火锅,硬往中高端挤,却没完全站稳脚跟。之后又想重回大众市场,可形象已被折腾得七零八落,消费者对它认知混乱。当消费者想吃平价小火锅时,会觉得呷哺呷哺价格不够亲民;想体验高端火锅服务与品质时,又觉得它比不上专业高端品牌。比如,原本喜欢呷哺呷哺的学生党和年轻上班族,收入有限,面对涨价后的呷哺呷哺,只能无奈放弃,转投其他性价比高的品牌。

2、产品创新不足,难以留住顾客

餐饮行业,产品是王道。这几年,呷哺呷哺在产品创新上明显乏力。菜品口味、品类更新缓慢,多年来还是那几样经典锅底和菜品,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口味需求。反观竞争对手,不断推陈出新,像海底捞时不时推出新锅底、新菜品,还紧跟健康饮食潮流,推出低脂、低糖菜品;一些新兴小火锅品牌,在食材搭配、烹饪方式上大胆创新,吸引不少尝鲜食客。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消费者很容易被新事物吸引,呷哺呷哺产品缺乏新意,自然留不住顾客。

3、服务体验不佳,拉低品牌好感度

服务也是餐饮体验重要一环。转型后,呷哺呷哺在服务提升上没跟上。与海底捞贴心到 “变态” 的服务相比,呷哺呷哺服务显得过于平淡。顾客在就餐过程中遇到问题,响应速度慢,解决不及时。比如有消费者反映,就餐时调料没了,喊了几次服务员才有人来加;还有顾客吐槽,店内卫生打扫不及时,桌面油腻。在社交平台高度发达的今天,消费者体验不好,会立刻在网上吐槽,负面评价迅速传播,严重影响品牌形象和口碑。

4、市场竞争白热化,腹背受敌

火锅赛道本就是竞争激烈的 “红海”,近年来更是 “内卷” 严重。小火锅细分赛道,新品牌不断涌现,像围辣小火锅、龍歌自助小火锅等,凭借独特定位和营销策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传统火锅品牌也纷纷跨界,小肥羊推出回转小火锅,小龙坎孵化小龙坎 Minihoogo 火锅菜,海底捞推出 “沸派・甄鲜小火锅” ,它们依托原有品牌影响力和资源优势,给呷哺呷哺带来巨大冲击。此外,快餐品牌也来 “搅局”,南城香、老乡鸡、吉野家等推出火锅类产品,凭借便捷场景和低价策略,分流不少大众客群。呷哺呷哺在众多竞争对手夹击下,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

5、经营效率下滑,成本居高不下

从经营数据看,呷哺呷哺餐厅 2024 年同店销售额下滑明显,翻台率有所下降。在人均消费降低情况下,翻台率却没提升,反映出门店运营效率低。运营效率低,导致食材、人力等成本居高不下。比如,食材采购环节,因规模优势不再明显,议价能力下降,采购成本上升;人力方面,服务效率不高,却要支付员工工资,成本进一步增加。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陷入亏损泥潭。

曾经风光无限的呷哺呷哺,如今深陷困境。但危机中也有机遇,若能找准方向,重新找回初心,聚焦产品和服务,说不定还能 “逆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美食   火锅   消费者   品牌   顾客   快餐   单价   北京   海底   赛道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