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这3种“费妈”特质,天赋优势挡不住,是干大事的好苗子

你是不是总被孩子的一些“费妈”行为,折腾得够呛?恭喜你,你中头奖了!


天使宝宝可能永远乖巧听话,但有些孩子天生就带着棱角,总有法子不断地挑战你的底线


老实说,带这样娃,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真顶不住,不是气得胸疼,就是血压飙升,比哪吒还难搞


偏偏,我们又没有李靖夫妇那样的格局和胸怀,可以无条件地站在他那一边,给予他全然的爱与信任,所以总有一种很强烈的割裂感


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天赋,往往是以最大的缺点出现的。这话要放在以前被我听见了,我准会嗤之以鼻。可当我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孩子那些又爱又恨的特质之后,觉得确实有道理


今儿就让我们带着科学的眼光,重新解读孩子最典型的3个“费妈”特质,识别娃儿的天赋优势,别浪费了一棵能干大事的好苗子。


特质一:多动


好友小莉经常说,带儿子去公园就好比“放虎归山”,户外就撒欢,爬高、钻洞、爬树,奔跑个不停。


在家里也不消停,抽屉被他拉出来当楼梯,沙发垫堆成城堡。放学接娃,老师看见她就说,“这娃儿聪明倒是很聪明,就是静不下心来。”


事实上,孩子好动,往往是大脑活跃度高的表现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负责传递兴奋信息。有些娃需要更多新鲜刺激,才能获得满足感,所以总在不停地寻找好玩的新事物。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好动其实老祖宗传下来的生存智慧。我们的祖先需要不断探索新环境,寻找新资源。


那些好奇心强、喜欢活动的祖先,更容易找到食物、发现水源,也就更容易在危险重重的环境中活下来。


这类孩子,往往有很强的动手学习能力。你光说“小心点”他可能记不住,但摔过一次跤,下次自然就会调整姿势。


他们需要边动边学,比如手里捏着橡皮泥听故事,反而比正襟危坐学得更快。


由此可见,好动并非缺陷,这些人反而拥有别人够不着的天赋优势,譬如动手能力超群,能快速消化新事物,并把想法迅速付诸行动,在试错中成长,快速积累经验


这些边做边学、动手找答案的能力,若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未来很可能在需要强动手和空间思维的领域大放异彩,比如成为工程师、运动员、外科医生等专业人才。


所以,别强求孩子长时间坐着,每天安排固定的运动时间,比如跳绳、走平衡木。

把他“拆家”的精力,引向建设性活动,例如给他一些旧家电拆装,或者买些科学实验玩具,让他玩中学,学中玩。


特质二:爱追问


“为什么天是蓝色的?”“为什么人要睡觉?”“为什么……”5岁的小宇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有时候连博士毕业的爸爸,都被问得哑口无言。妈妈开玩笑说,家里好像住着一个小小哲学家。


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叫做“默认模式网络”的“后台程序”,即使发呆、走神的时候,它也没闲着,反而在特别忙碌地整理信息、连接想法、冒出新点子


那些一天到晚追着你问“为什么”的孩子,往往这个“后台系统”比较发达、活跃,小脑袋瓜老是停不下来,所以不是在找答案,就是在产生新问题的路上。


这种看似“烦人”的追问,其实是大脑在进行高强度的自我学习与创意孵化,好奇心强,创造力高的直接表现。


再说了,孩子能提出一个问题,本身就证明他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组织,并且开始意识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漏洞”,晓得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这种对思考过程的觉察,就是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所说的元认知。


孩子没完没了地问“为什么”,确实有些“费“爹妈,可是他每一次的提问都是对思维的一次健身。


孩子需要先觉察知识缺口(“咦,这个我不懂”),再组织语言(“该怎么问爸妈”),最后判断答案是否解惑(“原来是这样”)。整个过程,都能有效地锻炼孩子的元认知,不断地提高他的学习能力


所以下次被孩子问到词穷时,请记住:眼前追着你问“云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的小孩,正在努力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方法论。

要知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东西比知识本身更宝贵,它是孩子应对各种挑战的底气


所以,用心对待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吧!今天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在不久的未来你或许会收获一个科学家、工程师、作家、哲学家……


特质三:脾气倔


4岁的孩子,用积木搭了一座歪歪扭扭的城堡,爸爸路过时,他的衣角不小心扫到了最高处的塔楼,“哗啦”一声,几块积木应声掉了下来。


孩子好像目睹了一场灾难一般,愣了好两三秒钟,随即又像突然从噩梦中惊醒一样,哇地一声哭喊出来,“爸爸你弄坏了,你赔我的塔楼!”


他瘫坐在地上,小手死死攥着那块掉落的积木,任凭怎么劝都听不进去,每抽噎一次,小小的身躯都在剧烈地抖动,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那一刻,随着那座塔楼一同粉碎了。


也许你觉得我说得好夸张,要是你家有一个超级玻璃心的大犟种,你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


别的孩子,遇到挫折、新情况、计划有变时,顶多就象征性地掉几滴眼泪,认死理的孩子不是这样的,他认为一就是一,二就二,突然来个新变化,真的跟要了他的命一样。


说好每天听完故事再睡觉了,哪天因为晚回没时间读了,他肯定不干,你敢说不,他就哭给你看。每天都是先刷牙再读书的,你突然叫他先读书再刷牙,他受不了,一定要按照原来的流程走,不然他很难受


你说这样的娃儿,费不费神?不过,一个硬币两个面,孩子容易钻牛角尖,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孩子看似“死脑筋”,其实“固执”的背后,是坚持原则,不盲从权威,敢于挑战规则,认定的事能坚持到底


这事儿,还真有科学家专门研究过,而且跟踪了整整40年,看着745名德国孩子从12岁长到50多岁。结果发现,小时候被老师家长说“固执”、“爱较真”、“死心眼”的孩子,长大以后反而学历更高,赚得更多


一件事他觉得不公平,非要争个明白;一个任务交给他,他会特别仔细地完成,不随便应付。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搞透就不罢休……这种咬定目标就不轻易放弃的品质,不正是许多成功人士所拥有的吗


也就是说,孩子的“死脑筋”,用对地方了,就是靠谱、专注、坚韧。


所以,别给娃贴上“小倔驴”的标签,未来的路还长着呢。这种”固执“引导得当,说不定孩子能在科研、法律、工程技术这些需要深度钻研和高度负责的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呢。


不过,孩子固执跟工作记忆力有很大的关系。平时多和孩子玩“一题多解”(这个东西还能做什么用?)、“规则变通”(如果这个规则不行,那试试别的?)的游戏,帮娃打破思维惯性,看到更多可能性


教育的真谛,在于发现并滋养孩子独特的天性。


当我们学会换角度看问题,就能在孩子的一些“磨人”行为里,看见那些被掩藏的光芒。当我们多些理解,少些纠正,孩子的天赋优势,才能像花儿那样尽情地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育儿   苗子   特质   天赋   优势   孩子   塔楼   娃儿   积木   好动   固执   思维   死脑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