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关于云南抗日大后方的纪录片,全程眼眶发烫,那些藏在西南群山里的坚守与奉献,让我真切懂了:这样的中国,想不成功都难。
纪录片里的云南,没有前线战场的枪林弹雨,却扛起了支撑全国抗战的“半边天”。为了打通国际援华通道,数十万云南百姓自带干粮、拿着锄头,在崇山峻岭里开凿滇缅公路。镜头里,老人背着竹篓运炸药,妇女弯腰刨土,甚至十几岁的孩子都在帮着抬石头,没有机械就靠手挖肩扛,只用了八个月就修出了这条“血线公路”——每公里路面下,都埋着两名筑路民工的白骨。
除了修路,云南还是抗战物资的“中转站”和兵源的“补给池”。昆明的兵工厂里,工人三班倒赶制武器,机器声昼夜不停;滇西的村寨里,青年们争相报名参军,有的家庭甚至父子、兄弟一同入伍,临走前只说“打跑鬼子再回家”;还有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冒着日军轰炸,在茅草屋里坚持上课,把“读书救国”的信念刻进骨子里。
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位当地老人的回忆:“那时候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来的难民,只要说为了抗日,大家都愿意帮衬。有人捐粮食,有人捐衣服,就连寺庙里的和尚都拿出了香火钱。”没有豪言壮语,却藏着最朴素的家国情怀——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哪怕身处后方,也拼尽全力托举着抗战的希望。
关掉纪录片,窗外的阳光格外暖。原来“中国不会亡”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普通人在危难时刻,用坚韧、团结和牺牲筑起的长城。这样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中国,怎么会不成功?这份刻在民族骨子里的凝聚力,永远是我们最珍贵的力量。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