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启思 | 在北京,对中国茶去伪存真

紫禁城出发向西,驶过北京 3000 年的建城史,京西山脉苍翠。到达华北地区最早的寺院潭柘寺时,左后方拐弯上山,名为「里十三」的阳坡元古村落,如今出落成隐世之所「悉昙酒店」。端午的阳光热烈起来,在厅堂处饮一杯冷萃的福州「九窨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让花朵吐香,茶叶吸香,九为次数。制茶师人力倾覆,只为在茶汤中重现,恰好风来,眼前有天香之名的茉莉徐徐绽放。

一场流动的茶会正在开始。

从三月起,茶人俞元宵发起的「中国茶风味巡礼」在茶道高地日本京都致敬「时间」,在茶树物种迁徙扩散地成都致敬「自然」,最后一站来到北京,主题为「人文」—— 人是饮茶人、存茶人、制茶人、种茶人,是「让一棵树成为一杯茶」的创作者。

穿过天仙宫下山门的古迹,三棵百年古松和侧柏在夏风中舒展树影。登上茶室,元宵在一片青山中等待大家。如果你见过京都和成都如同装置艺术的茶席,会发觉北京茶席异常简练。整座悉昙酒店已经承载了充沛的信息,宛如舞台 —— 茶室里只有人和茶。

「人文之力」茶席设置三道茶,分别为:1998 年安溪铁观音,2006 年祁门红茶,1994 年正山小种,它们叠加起来存储已有 80 年。三款茶都来自元宵建立的「中国茶风味样本库」,茶仓如同一个巨大的坐标轴,存贮着超过千款典型或稀缺的中国茶代表,也追踪它们的演变。

没有人会在一场茶会中编织两款红茶 —— 除非它们的风味具有不可取代的深意。这三款茶无一不是人的创作,使得整个中国茶的风味曲线出现了异样的风味,影响了不同时代的世界潮流。

元宵在冲泡茶时有一丝决绝的沉默。这是不可复刻的、消失的香气。风味串起所有的人和事,掩映在眼前的群山之中。

听茶汤诉说 —— 清末福建安溪茶人为了躲避匪患,开始使用「布袋团揉」工艺缩小茶叶体积,如此叩动了历史的齿轮。新工艺不仅为安溪茶带来特殊的风味,更影响了中国台湾制茶业的轨迹,布袋团揉技术进一步迭代,台湾第一款根植于本地风土的名茶「冻顶乌龙」面世。而安溪铁观音在千禧年走到了自己生命的转折点。铁观音市场盲目追逐「清香型」潮流而放弃传统制茶工艺,使用简化工具替代手工,追逐高产导致风土破坏,自此一代名茶的市场地位一落千丈。在转折点前夕,1998 年的安溪铁观音记录下那种巨变前的滋味:萦绕在齿间的煌口香(闽南语)、观音韵,不再来。

听茶汤诉说 —— 1915 年,来自东方的祁门红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它冠销欧洲,被称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首」。「祁门香」不同当下市场追求风味的单纯统一,之所以被称为「群芳最」是因为制茶师以安徽祁门的有性群体种茶树为原料进行拼配,反应了当地风土和落籽生根的祁门种茶树带来了红茶审美的多样性。而在当代,流行的单一品种如「奇兰」香气高昂,但背离了祁门红茶的特色。2006 年祁红标志的「干玫瑰香」诉说着曾经的传奇。祁门香,不再来。

听茶汤诉说 —— 大航海时代开始,用一座山的风土滋味征服英国皇室的传统正山小种松烟香,是一种如何迷人与桀骜的滋味。和如今流行的甜美乖顺风格的小种红茶不同,塑造这种风味需要在正山小种的核心产区武夷山「桐木关」的「青楼」制作,使用本山的马尾松熏焙,其中湿润的松树枝条需要达到四成,才能产生强劲的吸附性烟味和松脂味。茶席上 1994 年出口的正山小种条索乌黑油润,茶汤如红葡萄酒,有明显的桂圆香。随着武夷山被划为保护区,本地马尾松难寻,正山小种工艺简化,市场流行趋势转变,正山小种的强烈松烟香,不再来。

茶友问:过去的,一定是好的吗?

元宵答:和当代茶比起来,这三款茶并没有风味上的「对和错」。风味是基于当时的社会情况、经济贸易、人的创造力而展开的面貌。茶的滋味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之力。品饮「消失的风味」并不是为了「崇古」。解构这三杯茶的历史发现:茶的兴盛是因为人力创造了茶的独特灵魂。当茶追逐潮流、破坏平衡、失去特性之时,也是没落之时。

元宵在「人文之力」茶会中想分享的,是一位茶人对行业的警示。独特性是茶的生命力。人的审美在变,口味在变,生活方式在变,创新改变一定会发生。创新的基础是保有原有茶的独特性。如果只是迎合大众审美,会获取短暂流量,但同时也会即刻被替代。

人是复杂的生物,茶也由无数重因素叠加成就。在中国茶的风味迷宫中,顺着「人文之力」的线索,是人无数次的抉择和点亮。

元宵毫不掩饰对传统祁门红茶的偏爱。它作为不公开名称的茶出现在京都和成都「一日茶课」的最后一道,引人深思。又隆重登上北京茶会,最后作为北京「风味晚宴」的开场茶:更为细嫩的 2006 祁门红茶带来更为细腻的滋味,冲泡后极速降温,玻璃杯中的葫芦形冰块也是祁红茶汤,融化后不减浓度与风韵。祁红作为开场茶搭配悉昙酒店「荣府宴」的开胃前菜两品: 卤猪耳、黄金海胆,大胆又自有逻辑。

餐桌成了元宵的风味实验场:「这杯茶的可能性是什么?我们是否还能丰富这杯茶的表现力?」

因为近年茶文化的复兴与餐厅榜单的偏好,近些年「茶配餐」逐渐变成中国精致餐桌上的显学。但茶人主导的茶配餐,和西方视角、餐厅视角、名厨视角都有不同。

厨师珍视茶、喜爱茶,但在菜单的排布上,茶一定是配角;由于市场阶段和受众需要,大多数中国餐厅对茶的投入有选择、有预算限制;在传统中国人的饮茶经验里,高品质的纯茶只能用于冲泡品鉴;而西方视角和国际餐厅,茶更像是一种风味元素出现在各种增味饮料和气泡茶之中。

在进行餐配茶的创作时,元宵相信茶内在的充沛信息与力量,以及外在可变性。中国茶也得以获得当下市场条件之外、和餐平起平坐、不拘束的探索空间。

比如用清酒萃茶。轻焙火的武夷岩茶,细碎部分浸泡于日本神藏纯米大吟酿中;宋朝的瓷壶向现代玉杯中倾倒,藏在酒精中的「奇种」散发出平日里不寻常的强劲香气,花果香如同重拳出击。

比如用高品质纯茶进行风味组合。烟熏正山小种由点燃的巴西圣木加强风味轮廓,也能和同样有烟熏质感的苏格兰威士忌交融于高脚杯中;茶作为风味与菜衔接搭配,也可作为菜本身,在元宵和悉昙荣府宴的共创之下,老桂花乌龙茶改变介质,化身为冰粉,搭配弹润的燕窝冷汤圆。

历经京都、成都、北京三座城市,连续三个月的风味晚宴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茶品不重复、元素不重复、表现形式不重复。而参与创造这一切的,是隐云的同学,元宵把众多参与机会开放给了这些「种籽」。作为老师的俞元宵希望他们学以致用,她更相信众人之力,认为只有团队的综合力量才能源源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我不希望只凸显我或者隐云,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成长。」最珍贵的是非茶行业的同学带来对茶行业的思考和不同角度,「只要契合,我就愿意采纳。」元宵回忆,成都风味晚宴中,事茶人大宝把茶装在鸡蛋壳中的想法,自己「完全想不到」。

「在餐厅服务的语境中,虽然我们技能可能不成熟,端盘送杯的能力都很基础,但比服务做得好更可贵的是热情,以及和人真诚的交流,这些都是在当代精致餐厅和服务业中缺失、珍贵的东西。这样讲起来,我大胆地让同学呈现,我接受它的风险。」元宵的回答让我感到,「中国茶风味巡礼」的动因不仅关乎茶的表达,她更在寻找一种凝合人的机制。

英文单词的「Amateur」中文翻译成「业余爱好者、外行」,少有人知,它的拉丁词根中并没有任何的价值偏向,Am- 意为「爱」。爱好者因其纯粹的立场对行业意义非凡,在世界上的太多领域已经证明,专业是入门,而人的热爱支持前往可以抵达比专业更深远的地方。

夕阳笼在古树上,中国茶风味巡礼的最后一天,是要下山的时候了。问题不设限的茶课上,同学提出最后一个问题:元宵,你为什么要做这一切?你的目的是什么?参与完整场似乎超越商业目的的盛大巡礼,这也是我最关注的问题。

「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是先哲口中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启蒙运动中再次被唤醒,康德认为「人具有理性、自由意志、道德判断」,继而呼吁「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引申为尊重个人福祉和创造;历史上茶人群星闪烁,是落在茶汤里的因果。人文主义的光芒也同时叩问正在饮茶的你与我。

「当我回看不同时代的老茶人,他们在那个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时代的机遇,我也会思考在这个时代,我能做点什么。」

1934 年,恰逢中国茶的经济复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面对的行业课题是工业化。如何更好地实现茶叶出口,以期和印度、斯里兰卡的红茶进行世界贸易对抗。这是那个时代的制茶人、茶学家的课题。

单款茶的流行语境在变,中国茶的世界语境也在变。2024 年的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种植生产国和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和高昂的销售总量相比,中国茶出口单价每公斤 3.80 美元 ,以绿茶为主的低价茶,主打量大实惠。中国高端品鉴茶在海外只在小圈层知晓。

与此同时,元宵认为当代中国茶是幸运的。中国茶迎来一个新时代,从最大众的无糖纯茶瓶装饮料,新消费产品,到海外市场与高级餐桌,人们重新对中国茶产生兴趣,年轻人重回饮茶习惯,中国人和茶的亲密关系正在被又一轮唤醒。「我是一个做茶学教育的人,我希望以我们的力量可以去做更多中国茶的推行。」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传统茶文化的解构重塑。如果你读过京都和成都的故事,就会了解元宵在中国茶世界推广和对中国茶教学的经验与立场。

想要改变时代,不能只依靠孤胆英雄。茶产业是一个典型的低集中、高分散的行业,世界上 60% 的茶叶由小农生产,全中国传统茶馆和茶室就有 12 万家。俞元宵连接和影响的也不仅仅是爱好者。

根据 2024 年的数据,隐云研茶院的线上线下课程,有超过 60% 的学员是同行业从业者,包括各种茶行老板、主理人、培训师。有一位辽宁的同学把隐云线上课的所思所学在县城向 400 人做了现场分享。或在预期之内,但元宵依旧感慨:「这是他们的力量。众人之力能让茶产生一个新的面貌,这是我们非常期待的事情。」

俞元宵的连接关乎行业生态。她在不断促成多角色、多视角、跨产区沟通。在过去长达十年时间中,她一直在追踪中国最小的茶类「黄茶」的演变发展,并在今年推进个体制茶人、产区专家、消费者为代表的莫山黄芽风味对谈。引入外部产区普洱和乌龙的陈年案例,或许能找到黄茶未来的机会和破局之法。

爱好者和制茶人某种共生关系。如果消费者不在意制茶人的努力,只关注「传承人、名师、古树、价格」等标签价值,并不追求品质和风味,制茶人的努力也可能无处施展。这也是俞元宵在过去十年走访茶产区看到的某种现状。当对中国茶的风味具有更多元和长期主义追求的时候,当消费者真的具备某种审美洞见的时候,我们才能迎来一个更好的局面。

元宵也不只连接严肃的茶品鉴和教学。以茶本位出发,她把「新面貌的中国茶」带入越来越多的场景。不同年代的台湾包种茶为香氛品牌 Aesop 线下空间带来了严肃深邃的风味叙事;全新逻辑的茶席、茶器、茶单由元宵组构,隐藏着制茶人、设计师、事茶人的努力,伴随在国际榜单上屡获殊荣的中国餐厅遇外滩、兰斋,一起走到世界舞台。在非茶的场景中,有越多越多人看到茶、讨论茶,这是重要一环。

「我希望中国茶可以在世界迎来一个新面貌,能走向自由开放的未来。」这是俞元宵的目的。

不卑不亢、温柔笃定,她补充道,「我们只是这个时代的一员,很多人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是我们也坚持了十几年了,如今我们想分享一些耕耘结果。」在热烈的市场中,元宵是有信念感的茶人。茶从来不是竞速赛道,而是终身投入的领域。

我常说:「茶人的注水线就像是诗人手中的笔。」泡茶人并非机械地完成冲泡,每一个构想、每一次冲泡都是表达时刻,背后的起心动念是基于对美的观察与理解。

也因此,我时常觉得自己无比幸运,因为手握着茶,可传达风味的美,也可融入当下的探索与思考。从而连接的,不仅是你我席间的会心而笑,更多的是透过茶汤,回应更广博的纬度,这里有自然、时间,以及人文。

在梳理「中国茶风味样本库」的过程中,有很多散落在世间的茶,被我一点点不断地串联起来,逐渐勾勒成线。一个茶类的演变历史,一款茶的流行趋势与工艺变革,多种维度交错构成了样本库的模样。它带给我灵感,鼓励着我不断深入。

茶的古老,给予我们丰厚的承载力,如何解构重塑为今日的语言,更自由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我当下正在探索的方向,也是发起在世界不同地区展开「中国茶风味巡礼」的初衷。

第一年的三站:京都、成都、北京,因为有了《FOOD&WINE 吃好喝好》全程参与、记录与报道,点亮了每一站的意义。在这个图文并不讨好的时代,依旧有人愿意付出心血深情地记录下每一个真挚的字,这对我来说弥足珍贵。这种见证的力量在我心中不断生根。

人生这一旅程,终究一切都将归于虚无。可把握的便是去体验、创造以及全然地投入。经手了那么多茶,我深知个人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但却相信众人的力量。因为凝聚与坚韧,我们或许可以去尝试些什么,这关乎我们为什么上路,至于结果已经不再重要。

在此,感谢树蕙、苇杭、佳鸾,隐云及种籽团队,还有每一位认识隐云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美食   去伪存真   北京   风味   祁门   茶汤   红茶   京都   安溪   成都   中国   产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