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性价比,雷军多次提及iPhone,小米、华为们都在打什么算盘

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国产手机的发布会越来越喜欢和苹果比较了?台上介绍产品时,提到“iPhone”的次数可能比介绍自家功能还多。

比如最近小米跳过数字直接发布新机型,就被很多人觉得是在模仿苹果。虽然官方解释说有自己的考虑,但这种做法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其实不止小米,其他国产手机也经常把“超越苹果”作为目标。为什么大家现在都这么直接地和苹果对比呢?是因为市场竞争太激烈,还是觉得这样能更快地提升品牌形象?

市场萎缩:苹果为何成焦点?

这事儿,咱们得从国内手机市场的“大盘”说起。大约在2017年前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达到了一个顶峰。

那时候,随便哪个品牌都能分一杯羹,市场是一片欣欣向荣的蓝海。可好景不长,从那之后,市场就开始“跌跌不休”。

到了2024年,全年出货量已经跌到了3亿台以下。这哪是蓝海啊,简直是血流成河的红海。

当“增量”市场消失,大家就只能盯着“存量”用户来抢了。怎么抢?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高端化”,说白了就是把产品卖得更贵,赚更多的钱。

因为,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全球手机市场将近80%的利润,都揣进了苹果的口袋。用句大白话,苹果吃肉,国产厂商只能喝汤,甚至连汤都喝不饱。

你看小米,虽然营销做得好,但长期被“性价比”的标签困扰,利润薄得可怜。

2019年是个转折点,华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得已让出了它在高端市场的份额。这一下,所有国产厂商都像闻到了肉味的狼,眼睛都红了。

大家都在想,能不能接住这批对价格不那么敏感的高端用户?然而,市场这块蛋糕,最肥美的那一块,却一直牢牢地握在苹果手里。

vivo的高管就曾透露过一个数据:在4000元以上的手机市场,苹果一家就占据了大约60%的份额。要是再往上,到了6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苹果的占比更是高达惊人的80%。

这意味着国产手机想要冲击高端,最主要的“用户来源”,就只能是那些用苹果手机的用户了。于是,一个全新的衡量指标诞生了——“iPhone转化率”,成了各家发布会上必须拿出来炫耀的数据。

数据不会骗人:QuestMobile的报告显示,2019年,iPhone用户换机选择小米的,只有区区3.2%。可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已经提升到了6.1%。

小米15发布后,官方宣称有大约20%的用户是从苹果阵营转投过来的。更夸张的是OPPO,它甚至宣布,其Find N5折叠屏的线上首发用户中,超过40%都是曾经的“果粉”。

这简直就像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金矿!面对这样的诱惑,国产厂商们怎么可能不动心?

“抄作业”的艺术:从“形”到“神”的模仿

那么,既然目标是“抢苹果用户”,最直接的办法是什么呢?当然是向那位“学霸”看齐,甚至“抄作业”了。

一是外观设计上的“神似”,你看vivo最近推出的X200S,一上市就被网友戏称为“苹替”。它的尺寸、直角边框设计,都跟iPhone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结果呢?这款“神似”iPhone的产品,成了X200系列里的销量担当。还有OPPO的Find X8标准版,因为长得太像iPhone,被网友们调侃为“Ophone”。

可就是这款“Ophone”,销量居然占了Find X8全系的一半以上。市场用最直接的销售数据告诉厂商:用户喜欢这种“苹果范儿”。

二是营销策略上的“路径依赖”,小米在这方面可谓是老司机了。早在2018年,小米就跳过了“小米7”,直接发布了“小米8”。

当时,小米8就模仿了iPhone X的“刘海屏”设计,结果半年销量就突破了600万台,成了当时的一代神机。如今小米17的命名策略,无非是当年成功经验的再次复制。

最新的消息是,小米17系列三天内就卖出了100万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骑着苹果过河”显然比“摸着石头过河”风险要小得多,而且见效快。

三是打入苹果“朋友圈”,苹果最强大的优势,就是它那套独立且完整的iOS系统。国产手机厂商们也开始想办法“凿墙角”了,他们推出各种“互传”软件,主动兼容苹果的隔空投送功能和特殊文档格式,目的就是试图在苹果的生态堡垒上,打开哪怕一扇小小的窗户,让“果粉”们过渡得更顺畅。

这一切,正印证了商界大佬段永平多年前的一个观点:“没有一个成功的创新不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手机这个高度成熟的行业,当原创创新陷入瓶颈时,向行业里的“老大”学习,即便不是最佳选择,也绝对不会是最坏的选择。

对标之后,路在何方?

这种“对标”策略确实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就在2025年上半年,在4000-6000元这个中高端价位段,国内市场销量前五名中,华为、小米、vivo、OPPO占据了四席,苹果的份额确实受到了快速挤压。

从产品力来看,国产手机也早已今非昔比。在拍照、快充、屏幕显示等多个核心技术领域,它们已经具备了甚至超越iPhone的实力。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仅仅通过对标和模仿带来的增长,到底能持续多久?

市场上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有统计显示,在2024年小米14Ultra的发布会上,“iPhone”被提到了23次。而到了小米17发布会,这个数字更是飙升到了惊人的37次。

不只是小米,OPPO、vivo、荣耀的发布会,也渐渐变成了例行的“苹果对比大会”。

这就形成了一种颇为奇特的景象:这边发布会热火朝天地“吊打苹果”,那边苹果的发布会却只字不提友商,只是专注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布新产品。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不少人感到别扭。

有人甚至评价说:“小米在最应该自信的时候,却选择了最‘自卑’的打法。”

过度依赖“对标”策略,可能会带来三个致命的隐患:

其一是品牌形象的割裂,虽然能吸引一部分“果粉”转化,但对于广大潜在的路人用户来说,这种“处处学苹果”的形象,反而难以让他们产生真正的品牌认同。没有广泛的路人缘,真正的高端化就只能是小圈子里的自嗨。

其二是陷入被动局面,当你的核心竞争策略是“对标苹果”时,实际上就等于把自己的发展方向盘交给了对手。一旦苹果调整策略,比如大幅降价或者推出颠覆性创新,国产厂商就可能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

其三是扼杀创新惰性,长期在别人的框架下竞争,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从而削弱了自己开创独特赛道、进行原创创新、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和勇气。

结语

日本剑道讲究“守破离”:先模仿基本功,再突破创新,最后自成一家。

国产手机在拍照、充电等技术上早已过了单纯模仿的阶段,有了很多自己的突破。但在品牌建设上,却还停留在对标苹果的思路里,总希望通过比较来获得认可。

2021年小米提出“对标苹果”时,这种目标确实激励了很多人。但走到今天,我们需要想得更远:高端不只是参数或价格,而是建立起真正的品牌自信,能够定义标准、引领审美,甚至创造出用户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新需求。

对标苹果是成长中重要的一课,但不能永远停留在课堂上。国产手机需要走出自己的路,虽然艰难,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数码   华为   算盘   小米   性价比   雷军   苹果   用户   市场   国产手机   销量   发布会   手机市场   厂商   策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