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不少人买车时会盯着续航里程、中控屏大小,却很少留意车里那颗负责“智能控制”的“大脑”,也就是车规级MCU芯片。
过去十几年,这类芯片基本被瑞萨、英飞凌、ST和NXP几家海外巨头垄断,尤其是在决定汽车智能化水平的域控领域,本土企业长期难以涉足。
更让车企困扰的是,国际巨头的新一代芯片常常延迟量产,进度跟不上新车开发计划,不少车型明明完成设计,却因为芯片短缺只能推迟上市。

直到10月24日,芯驰科技宣布旗下E3系列旗舰芯片E3650正式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还通过了AEC-Q100Grade1可靠性认证,现已开始接受客户量产订单。
这让人忍不住问:中国芯片真能在汽车核心领域实现反超?外国企业垄断汽车芯片的日子,是不是真的要走向落幕?
实际上,汽车芯片被“卡脖子”的问题,在行业内已经存在多年,以前不管是用于高端域控制器的芯片,还是普通车身控制模块的芯片,车企想采购到可靠的车规MCU,基本都要依赖进口。

不仅议价空间小,价格居高不下,还得受海外供应链波动影响,芯片断供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今智能汽车快速发展,新一代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对芯片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具备强大性能,能处理跨域融合产生的复杂数据。
又要拥有超高可靠性,能在-40℃到125℃的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10到15年。
最关键的是量产节奏要快,不能拖慢新车上市进程,可海外巨头要么卡在工艺升级环节,要么受供应链问题影响无法按时交付,车企即便着急也无计可施。

这种被动局面,直到芯驰E3650实现量产,才真正迎来转机,芯驰E3650能打破海外垄断,靠的不是偶然,而是实打实的技术硬实力。
它采用22纳米车规工艺,这一工艺比当前国际竞品普遍使用的28纳米工艺先进一代。
或许有人对工艺差异不太了解,简单讲,就像手机芯片从旧款升级到新款,22纳米工艺的芯片运算速度更快,同时能耗更低,正好契合智能汽车对“高性能+低功耗”的双重需求。
再看核心配置,这款芯片集成了主频达600MHz的ARMCortex-R52+高性能锁步多核集群,还配备16MB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这样的硬件组合让它成为同类型芯片中的性能标杆。

即便是处理最高功能安全等级的控制任务,比如跨域数据同步这类复杂操作,它也能实现毫秒级响应,不会出现卡顿或延迟,完全满足智能汽车的严苛要求。
在可靠性方面,芯驰E3650同样经过了严格考验,它获得的AEC-Q100Grade1认证。
是车规芯片领域的最高可靠性标准之一,这意味着它能在-40℃的严寒环境和125℃的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完全能承受汽车10到15年的生命周期内可能遇到的各种极端条件。
同时,芯片内置玄武超安全HSM模块,符合ISO21434信息安全等级要求,能够有效抵御网络攻击,避免汽车控制系统被非法入侵,保障行车安全。

更关键的是量产节奏,当前全球供应链仍存在不确定性,而芯驰E3650比不少国际竞品的规划产品提前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对车企来说,这一优势尤为重要,相当于直接为他们争取到至少一代车型的开发时间,不用再因为等待芯片而被迫推迟新车上市计划。
不过,仅有技术优势还不够,能切实解决车企的实际难题,才是撬动海外垄断的关键。
目前,芯驰E3650已经获得多个车企的定点项目,成为2027年、2028年新一代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核心选择,尤其在两个关键应用场景中,它精准解决了车企的痛点。

第一个场景是区域控制器,随着线控底盘技术逐步进入量产上车阶段,车企希望在区域控制器中集成更多线控相关功能,但传统MCU芯片的算力和存储容量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而国际品牌的新一代芯片,量产时间又相对较晚,无法匹配新车开发进度。
针对这一问题,芯驰E3650采用“单芯片重构区域控制”的思路,在硬件层面,依靠多核高性能的优势扛住功能集成带来的压力。
在软件层面,凭借成熟的基础软件帮助车企快速完成代码移植,无需从零开始开发。

同时,它还能简化硬件设计,帮助车企降低BOM成本,一次性解决“资源不足”和“量产赶不上”两大难题。
第二个场景是舱驾一体中央计算单元,随着智能驾驶功能的不断渗透,车企需要芯片具备更强的多核算力,以处理传感器数据、部署规划控制决策算法,同时还要控制成本。
芯驰E3650的封装尺寸仅为同档位国际竞品BGA516封装的40%,体积大幅缩小的同时。
还能提供更多可用IO资源。这意味着车企无需额外增加IO扩展芯片,既节省了硬件成本,又不用为了安装更大尺寸的芯片而重新开模,进一步降低开发成本。

此外,这款芯片的基础软件成熟度高,能快速适配车企现有的应用程序,在保证功能安全的同时,也不影响软件迭代速度,完美契合舱驾一体场景的需求。
芯驰E3650的意义,不止于一款芯片实现量产,更在于它为本土汽车芯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让车企从“能用”真正走向“好用”。
当前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有两种主流发展方向,一种是中央计算加多个跨域融合区域的完全区域化架构,另一种是中央计算加区域控制器加功能域的半区域化架构。
芯驰E3650凭借前瞻性的架构设计,能够同时适配这两种路径,车企无需纠结架构选型,无论选择哪种方案都能使用这款芯片,灵活性大幅提升。

从过去只能依赖进口,到如今本土芯片能在工艺水平、量产节奏上追上甚至反超国际竞品,芯驰E3650的量产,确实标志着汽车核心芯片的外国垄断时代正在走向落幕。
这并非单一芯片的偶然突破,而是本土芯片企业在技术研发、生态搭建、落地应用能力上全面成熟的必然结果。
未来,随着更多像芯驰E3650这样的产品涌现,本土车企不仅能摆脱芯片“卡脖子”的被动局面,还能在智能汽车的竞争中,凭借更贴合自身需求的芯片方案占据先机。
而最终受益的,将会是广大消费者,我们有望用上更智能、更可靠、性价比更高的汽车产品,迎来更优质的出行体验。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