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苹果公司宣布向美国最大稀土矿商MP Materials注资5亿美元,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投资,实则掀起了全球稀土产业格局的深层震荡。根据协议,苹果不仅将采购MP Materials德克萨斯州工厂的稀土产品,更将与其共建专供苹果设备的磁材新厂。这一动作背后,是苹果2023年提出的"2025年设备磁铁完全使用再生稀土"战略的关键落子。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能源部同步以4亿美元收购MP Materials优先股,并承诺未来十年投入数十亿美元。这种政企联动的投资模式,暴露出美国构建自主稀土供应链的迫切需求。每部苹果手机中0.08克的稀土用量,看似微不足道,却牵动着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的神经——这些稀土元素主要分布在前置引擎、扬声器、麦克风等核心零部件中,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性能稳定性。
苹果与MP Materials的合作协议涵盖德克萨斯工厂收购及新建专用磁材厂,目标直指2025年设备磁铁100%使用再生稀土的战略规划。每部iPhone中约0.08克稀土元素,分布于前置引擎、扬声器、麦克风等核心部件,这些微量金属却决定着设备的振动反馈、麦克风降噪等关键性能。
此次投资具有多重战略意图:
其一,通过垂直整合确保供应链安全,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其二,借助MP Materials的再生技术实现2023年提出的环保承诺;
其三,在特斯拉等竞争对手加速布局稀土永磁材料的背景下,巩固消费电子领域的材料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能源部同步以4亿美元收购MP优先股,并承诺未来十年投入数十亿美元,形成"政府+企业"的双重保障体系。
MP Materials的崛起并非偶然。其位于加州芒廷帕斯的矿山拥有全球第三大稀土储量,2024年产量达1.8万吨,占美国总产量的42%。但真正使其成为资本宠儿的,是其在分离提纯环节的技术突破——通过创新性的溶剂萃取法,将重稀土分离成本降低35%,这直接解决了美国稀土产业"有矿无技"的痛点。
稀土并非普通土壤,而是包含镧、铈、钕等17种元素的战略金属群。其应用领域横跨消费电子(占比38%)、新能源汽车(25%)、工业机器人(17%)三大核心赛道。
以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为例,每台需要消耗3.5公斤稀土,相当于700部智能手机的用量。但现实困境在于,美国2024年4.3万吨的稀土产量仅占全球11%,而同期中国产量达27万吨,占比69%。这种产量差距背后,是更为深层的产业链断层。
产能数据对比更显悬殊:中国2024年产量达27万吨,占全球69%,且呈现"北轻南重"的特色布局——北方稀土主导轻稀土(镧、铈),中国稀土掌控中重稀土(镝、铽)。这种差异化供给既满足大众市场需求,又保障战略领域供应。
稀土加工的技术难度远超开采环节。以钕铁硼永磁材料为例,其生产需经历选矿→分离→冶炼→加工四大环节,每个节点都存在技术断点:
这种技术鸿沟导致美国等国即便拥有稀土矿,也需将精矿运至中国加工。2024年我国进口稀土精矿2.47万吨,经提纯后出口磁材产品价值达42亿美元,形成独特的"来料加工"模式。
MP Materials之所以成为资本宠儿,源于其掌握的美国唯一稀土矿山——加州芒廷帕斯矿。该矿曾是全球最大稀土供应源,2017年重启后年产能达4万吨。但技术短板使其只能生产初级产品,2024年其分离提纯环节仍需依赖中国。
苹果与MP的合作本质是"技术换市场":苹果提供磁材应用技术,MP提供原料保障。但这种模式面临三重挑战:其一,美国稀土加工技术距商业化应用仍有5-8年差距;其二,环保成本使美国稀土加工成本比中国高40%;其三,全球稀土消费60%集中在中国,供应链重构难度极大。
即便如此,MP的崛起仍引发市场关注。2024年其股价上涨230%,市值突破80亿美元。但对比中国稀土产业,这种增长更像是"技术追赶期的估值泡沫"。
中国是全球唯一具备全产业链生产能力的国家:
相比之下,美国MP Materials虽实现从矿到氧化物的突破,但冶炼环节仍依赖中国技术授权。澳大利亚Lynas公司虽在马来西亚建有分离厂,但原料运输成本使产品价格高出中国30%。
中国稀土产业历经三轮整合,形成"北方轻稀土+南方中重稀土"的双寡头格局:
作为全球最大稀土企业,北方稀土2024年获得国家稀土开采指标的75%、冶炼分离指标的67%。其大股东包钢集团掌控着全国80%的稀土储量,这种资源垄断赋予其显著成本优势。
这种分工既避免恶性竞争,又形成技术互补。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北方稀土营收92.87亿元(+61.19%),中国稀土营收7.28亿元(+141.32%),净利润增速分别达727.30%和125.15%,显示不同市场定位带来的差异化增长。
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稀土累计出口量为1.42万吨,同比增长5.1%,累计进口量为2.47万吨,同比下降30.9%。北方稀土和中国稀土的业绩也出现了大幅增长。
中国稀土今年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7.28亿元和0.72亿元,同比增长141.32%、125.15%。
而北方稀土今年一季度的总营收为92.87亿元,同比增长61.19%,净利润为4.31亿元,同比大增727.30%。
7月10日,北方稀土披露了2025半年度业绩公告,公司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9亿元-9.6亿元,同比增长1882.54%-2014.71%,在境内市值500亿以上的上市公司中,北方稀土的业绩增速排名第一。
北方稀土开采的轻稀土价格明明低于中国稀土开采的中重稀土,为什么最后却是北方稀土的业绩增速更快、净利润规模更大呢?
一方面,北方稀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稀土企业。
北方稀土的业绩爆发源于三大优势:
中国稀土则采取"高毛利、低周转"模式,其战略元素产品毛利率虽达35%,但受限于1.2万吨的年产能,规模效应尚未显现。这种差异在2021年数据中尤为明显:北方稀土毛利率27.8%、净利率18.5%,而中国稀土对应指标仅为7.5%和6.9%。
最明显的2021年,北方稀土的毛利率为27.8%,净利率为18.5%,而中国稀土的毛利率仅为7.5%,净利率仅为6.9%,还不到北方稀土的一半。
只要国防、高端制造等尖端科技的需求量短时间内不出现大幅增长,北方稀土就能继续维持住规模优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轻稀土需求的核心引擎。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86.6万辆(+35.5%),带动钕铁硼需求增长42%。北方稀土与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锁定未来三年80%产能。
高端制造领域则支撑中重稀土价格。每枚导弹制导系统需使用200克钐钴磁体,全球年需求量虽仅1200吨,但单价高达80万元/吨。中国稀土凭借战略储备优势,在国防订单中占据90%市场份额。
2024年中国稀土产业出现关键转折:开采及冶炼分离指标增速从20%骤降至5%。这种政策收紧直接导致氧化镨钕价格从40万元/吨涨至65万元/吨,涨幅达62.5%。
需求端呈现结构性分化:
这种供需格局使北方稀土短期受益明显:其轻稀土产品价格弹性更大,成本摊销更优。
但长期看,中国稀土的中重稀土储备(占全球40%)和战略价值,将构成更稳固的护城河。
美国在稀土领域展开全方位追赶:
但技术转化仍面临瓶颈。MP Materials的磁材厂良品率目前仅72%,较中国企业的92%存在明显差距。其再生稀土回收率虽达85%,但处理成本是中国同行的1.8倍。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稀土产业启动三大升级:
北方稀土特别成立新材料研究院,攻关低重稀土含量磁体技术,已开发出含铈15%的混合磁材,成本降低28%而性能保持不变。
短期看,北方稀土将持续受益于行业供需格局。2025年我国稀土开采指标增速降至5%,而新能源汽车需求保持25%增长,预计镨钕氧化物价格将上涨至85万元/吨(当前72万元)。但长期面临两大风险:
中国稀土则需应对战略储备成本上升问题。其库存的中重稀土氧化物价值已达120亿元,按3%仓储成本计算,年支出达3.6亿元。
短期(3-5年)看,北方稀土将继续主导轻稀土市场:
长期(10年以上)看,中国稀土的战略价值将凸显:
中国稀土产业的成功,源于"资源控制+技术壁垒+市场整合"的三重保障。未来需在四个维度持续发力: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产业战争中,一捧"土"的价值早已超越物理范畴。当MP Materials的磁材厂在德克萨斯沙漠中试产时,包头稀土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正在调试第12代离子交换设备。这场关于微量元素的博弈,终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高端制造业的竞争格局。中国稀土产业凭借六十年的技术积淀与产业智慧,正以"王炸"之势,守护着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命脉。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