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四川·百城百艺”盐边·傈僳族服饰亮相中法时装周。
国庆期间,“盐边傈僳风”的中国非遗服饰在法国巴黎掀起一股热潮。中国非遗登上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这绝不是个例——国家级非遗云南楚雄彝绣亮相2024巴黎时装周,诞生于辽宋时期的马面裙走红海外多国,顾绣等非遗技艺在《原神》游戏中精美展现……
中国非遗活力满满的背后,离不开创新性的表达,使得中国的传统技艺频频“出圈”又“出海”。
传统变身时尚
“非遗”这个古老的代名词,正变成现代语境下的新时尚。
傈僳族被称作“追赶太阳的民族”,他们将对自然的崇拜与迁徙历史巧妙地缝进衣服里。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三届中法时装周上,傈僳族“太阳花”图案化为现代服饰的灵动印花,百褶裙的传统剪裁融入高定礼服的立体廓形……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独立设计师的跨界合作,成为大秀上的重要亮点。
同样的,在今年9月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许多品牌秀场及多个展览围绕非遗元素,展示最新的创意设计。比如,设计师借鉴汉服的宽衣薄袖、明代服饰的立领与盘扣,将鲁锦、鲁绣、傣锦等非遗技艺融入马面裙设计。最新的马面裙还融合了国际流行色彩,使其作为日常穿搭走入当代生活。

左图为一名年轻女孩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直苴村参加赛装节;右图为2024年9月26日拍摄的模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楚雄非遗服饰时装展上展示时装。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彝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以图案丰富、色彩浓烈、设计精美闻名。彝族服饰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彝族传统服饰又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从上海到纽约,从米兰到巴黎,彝绣通过各大时装周的展示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比如,来自贵州乌蒙山的古老彝族图腾与刺绣,配上新颖的轮廓剪裁和布料纹样,彝族文化中象征生命与光明的“羊角花”“太阳图腾”等都化作了极具现代感的时尚元素。再比如,楚雄彝族服饰中常有落枝的喜鹊、绽放的山花、飞舞的蝴蝶等绣在布上,缝在衣上。这些非遗元素经过流行元素的包装后,成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中式服饰。
游戏世界有非遗
除了在国际T台上的展示,中国非遗还通过知名游戏IP等,让全球玩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灯彩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春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全球的《原神》游戏迷来说,他们通过“海灯节”了解了中国春节的独特魅力。
《原神》是上海游戏公司米哈游推出的一款开放世界冒险游戏。在一个富有东方神韵的世界“璃月”中,每年举办一次“海灯节”,对应现实生活正是中国的传统春节。每年海灯节时,在璃月港可以看到海上万千宵灯飞入夜幕,是到访璃月不可错过的奇景。
在去年春节期间,《原神》推出“海灯节”主题活动,融入剪纸、皮影戏、鲤鱼灯等大量的非遗技艺,其中的“纸映戏”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皮影戏,戏曲元素角色云堇带来的“璃月戏”中京剧唱腔感十足,还有安徽鱼灯等非遗技艺穿插其中。全球玩家在游戏中体验了中国春节的文化氛围,中国非遗深入人心。

《流光拾遗之旅》宣传图。 来源:百度百科
不仅如此,米哈游还推出了《流光拾遗之旅》系列纪录片。影片中,《原神》中璃月的往事通过精妙的顾绣技法在绣面上逐渐鲜活起来,璃月山川的风光浓缩为一幅内画,画师将手工制作的“勾笔”探入小瓶,一笔一画还原绝云间、琥牢山、奥藏山的壮美景色……
该片旨在向全球玩家展示非遗的由来和制作过程,目前已涵盖木版年画、内画、龙泉青瓷、顾绣、麦秆画、蛋雕以及金银细工等7项别具魅力的技艺。观众得以领略到非遗传承人如何运用针线、蛋壳、麦秆等材料,将《原神》中的场景和角色栩栩如生地还原出来。同时,《流光拾遗之旅》制作了15种语言字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都能理解并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非遗玩出新意
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散发活力和魅力,离不开创新性的表达,尤其是一群年轻人将中国非遗玩出新意,使得非遗频频“出圈”,被更多的人关注和喜爱。
比如陕西“汪氏皮影”的“00后”传承人打破了传统皮影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的题材限制,将现代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用皮影演绎迈克尔·杰克逊的舞步,还雕刻了国漫IP《狐妖小红娘》中的角色及《黑神话·悟空》等游戏角色,甚至创作了皮影版的擎天柱,使得许多年轻人对传统皮影戏燃起兴趣。
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用面塑还原了年青一代比较喜爱的动画形象,如宫崎骏动画中的人物、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等形象,把跨界融合玩出了新花样。

北京面人郎作品。 来源:百度百科
在江苏东海县,一群年轻的设计师以《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为灵感元素打造的传统“穿戴甲”,更是在海外十分畅销。东海传统的“穿戴甲”是一种预制好的人工指甲片,有着不同大小和款式,用户挑选后,将其粘贴在本人指甲上即可佩戴。
经过创新的表达,非遗成了新的流量密码。专家认为,非遗流量增加的背后,是当代消费者对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增长的认同和热爱。这种热爱不只是源于表面的符号和元素,而是深入到对技艺、审美和价值观等层面的认同,这种热爱更具备持续性。
新场景下的焕新
中国非遗的创新表达,离不开年轻力量的创造,新媒体的平台更是为非遗的传播插上了一对翅膀。
数据显示,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45岁以下占比已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28%。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选择将非遗技艺作为职业方向。他们不仅掌握了传统技法,更善于运用新媒体让古老技艺“出圈”。
在一些社交媒体上,人们能看到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增加了更多网感化的表达。比如,“小万姑娘”在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高质量的传统服饰制作教程、古代妆容复原、节气文化科普等内容,吸引了数百万年轻粉丝;“国翠儿”用动画特效拆解还原传统文化知识,让汉服、书法、陶瓷、围棋这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焕发新颜;“铁兜”通过线上开箱和交换礼物等新颖的方式讲解非遗文化和知识……

“聪明羊”取崇明羊谐音,是崇明土布传承馆创始人何永娣精选自己收藏的土布进行纯手工缝制的款式。 资料图片
上海的崇明土布,日前也在一些年轻传承人的智慧开发下进行了“数字重生”,传承人根据所收藏的崇明土布的经纬线排布,为已知的2000多个土布纹样建立数据库,以便利后续的多元化开发。
非遗的数据库建设是当前业内提出的“新质非遗”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新质非遗是新质生产力与非遗的结合,旨在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传统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焕新,更多的是拥抱新场景、新生活和新技术,让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新光彩。
(文内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新华社)

海报设计:邵竞
原标题:《年轻人的创新打法出其不意!中国非遗变身新时尚走红海内外》
栏目主编:龚丹韵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彭薇
更新时间:2025-10-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