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在国会公然宣称“台湾有事”构成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问题。这番妄言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背信弃义。
11月13日,外交部副部长奉示召见日本驻华大使,连用五个“严重”表明立场。14日国防部发声,日方若不深刻汲取历史教训,胆敢铤而走险,甚至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必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付出惨痛代价。”

“中国弱不自强,外人必生欺负之心。” 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这句评语,像一记耳光,打在1894年的大清脸上。
细看甲午全程,你会发现一个更残酷的真相:日本能赢,不是因为它多强,而是因为它早看透了大清从骨子里透出的一个“弱”字。
1871年琉球渔民互殴,成了日本试探大清的第一根刺——4年后直接出兵吞琉球,逼着琉球使者跪在李鸿章衙门口喊救命。可大清呢?光想着找外国调停。
明明北洋水师吨位不输日本,可从前期的琉球事件到朝鲜半岛交锋,大清从头到尾透着股“我打不过”的怂劲儿。

1877年日本刚明治维新,穷得叮当响。驻日公使何如璋急得跳脚,写信给李鸿章:“现在打它,咱们北洋水师占绝对优势!拖到它缓过劲儿,后悔都来不及!”
可李鸿章偏要“以夷制夷”,指望着列强主持公道。结果呢?列强只看拳头,等日本攒够劲儿,连琉球都能吞,台湾、朝鲜更不在话下。
02 外交失策:清廷如何自毁长城?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崔志海在一次讲座中深入剖析了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外交失策。
清政府对朝政策摇摆不定,在“属国自主”和“强化控制”之间反复横跳,结果承担了宗主国责任,却缺乏与之匹配的强大实力和现代外交手腕。

面对日本“征韩论”的甚嚣尘上和实际的侵略行动,清政府虽然口头反对,但始终没有履行对朝鲜的保护之责。
而在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清政府一方面担心与日本激化矛盾,不做战争准备,拒绝增派军队赴朝;另一方面又固守天朝上国体面,最终坠入日本的战争圈套。
最致命的是,清政府错误地认为英、俄等大国会出于自身利益阻止日本发动战争。然而,列强的本质是“唯利是图、趋利避害”,他们并不会真正为中国的利益出力。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当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错误言论,与历史上的对华错误认知一脉相承。
高市早苗在其施政方针演讲中展现鲜明的强硬、保守色彩,她表示要提前实现防卫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的目标,修订安保三文件。
对这番妄言,中方反应迅速而坚决。《新闻联播》罕见地用三分钟时间对高市早苗发出警告,指出其言论“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严重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不仅中方坚决反对,高市早苗的言论也在日本国内引发哗然。《朝日新闻》报道说,高市在安全、外交等领域的政策具有“强烈鹰派色彩”,意在大幅改变战后日本发展方向,“这种动向令人强烈忧虑”。
回顾甲午战争,真正的差距不在硬件,而在“弱”字渗进了骨头里。官员贪腐克扣军费,士兵训练敷衍了事,决策层畏首畏尾。日本打过来,咱们先自己吓破了胆。
而今天,中国已经彻底告别了那个“弱”字当头的时代。
有学者指出,如果日本胆敢阻挠我国统一台湾,应与日本清算从甲午战争开始的“历史总账”,累计超过130年。

这不仅仅是 rhetoric,更是国家实力与意志的体现。今天的中国,拥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充分信心和足够能力。
从1894年甲午战争的炮火,到2025年外交部的严正警告,历史走过了131年。日本军舰的炮声已成回响,但某些政客的野心却未曾改变。
不同的是,中国已不再是那个被“弱”字吓败的国家。《新闻联播》里的三分钟警告、国防部的“铜墙铁壁”,无一不在宣告:任何人试图挑战中国核心利益,都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