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八十八年前,日本侵略者犯下了惨绝人寰的暴行,他们毫无顾忌地疯狂屠戮无辜百姓,手段残忍至极,甚至丧心病狂地特意安排专人拍照,妄图记录这些罪恶行径。
最近新上映的这部《南京照相馆》,正是围绕这些承载着罪恶与伤痛的照片展开叙事。
在网络上,不少人都在探讨为什么这个题材的电影现在才出现,其实,多年来,这个题材鲜有人触碰,毕竟南京大屠杀是一段太过沉重、惨痛的历史,让人不敢轻易去揭开那道伤疤。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刻意渲染的血腥画面,但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本身就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息。
许多观众看完电影后纷纷表示,才真正明白了课本上那“三十多万”这个冰冷数字背后,是怎样惨绝人寰的悲剧。
历史中常常存在着一些难以启齿的黑暗,它们被残酷的现实掩埋在时光的缝隙中。
不过,总有那么一些勇敢的人,他们无畏无惧地站出来,用理性和正义化作明亮的光,一点点驱散黑暗的阴霾,把那些被遮蔽的真相从重重迷雾里给拉出来。
张纯如就是这样的勇士,她不怕艰难险阻,像个怀揣赤诚之心的孩子一样毅然踏上了追寻南京大屠杀这段沉重历史的艰难征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她的世界,聆听她的故事。
1937年,南京城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万无辜生命惨遭屠戮,消逝于世间,只余累累白骨,那是一段无比沉重且黑暗的历史记忆。
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孽,罄竹难书,其行径之恶劣,永远无法被抹去,更不值得被原谅。
然而,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竟妄图颠倒黑白、篡改历史,将这段浸透着血泪与悲愤的过往深深掩埋。
幸运的是,公道始终存于人心,作家张纯如挺身而出,以笔为刃,将日军在南京的滔天暴行公之于众,让全世界都知晓了这段黑暗历史。
然而命运却如此残酷无情,2004年11月9日,这位无畏的勇士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宝贵生命。
张纯如离世的噩耗如一道晴天霹雳,震惊了全世界,美国超过230家媒体竞相报道此事,并向她致以最崇高、最深切的敬意。
这张照片定格了张纯如最后的模样,彼时36岁的她身着一袭蓝色小西装,静谧地安卧于棺木之内,面容庄重而肃穆,眉眼间还悄然流露着几分平和与安详。
在棺木即将合拢的瞬间,丈夫满含对亡妻的深情眷恋,缓缓走近,轻轻地在她已失去温度的额头上落下最后一吻。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泪水无声滑落,就连负责记录的摄像师,也被这悲痛的情感冲击,几度哽咽,难以继续手中的工作。
看到此情此景,人们心中满是刺痛与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年轻、充满勇气的张纯如,忍痛舍下最亲近的人,毅然走上绝路呢?
1968年,张纯如降生于一个经济优渥且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作为第二代美籍华人,自出生起,她似乎就有着光明的前途和惬意的生活。
大学时光里,张纯如起初投身于理科学习,整日沉浸在实验室中,专注于各种公式的推导与实验操作。
在大学阶段,张纯如一开始选择的是理科专业,那段时间,她总是长时间待在实验室里,全神贯注地忙着各类公式的推导计算,以及各种实验操作。
可是到了大二那年,她觉得这样的日子太没劲儿了,就果断地转到了新闻专业,想着能用文字把真实的世界记录下来。
凭借着超强的学习能力与勤奋刻苦的态度,张纯如仅用一年半的时间便完成了新闻专业的全部课程。
后来,她靠着写的《钱学森传》在文坛崭露头角,此书一经问世,便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好评如潮,众多评论家都对她的才华赞不绝口。
《钱学森传》不仅助力张纯如在文坛站稳了脚跟,更为她日后创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埋下了伏笔。
毕业后,张纯如顺利成为《芝加哥论坛报》的一名记者,负责撰写各类重要新闻稿件,与此同时,她的丈夫在硅谷担任工程师一职,两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努力拼搏着。
张纯如的祖籍是江苏淮安,她的祖父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军的一名将领,抗战结束后,祖父前往台湾,担任《中华日报》的总主笔。
在张纯如年幼的时候,她总爱紧紧依偎在祖父身边,入神地听祖父讲述抗战时期所经历的种种故事,毕竟祖父就是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日军在中华大地上肆意烧杀抢掠,祖父也险些丧命,这些故事如同种子一般,在张纯如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埋下,让她对历史和真相产生了特殊的执着与追寻。
长大之后,张纯如有一次在战争展览馆参观,看到了一张张令人触目惊心的黑白照片,那些惨烈的画面让她真切地意识到,祖父口中描述的日寇究竟是多么的血腥残忍。
然而,当她身处西方,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后,却发现在美国的书籍里,找不到任何关于这场大屠杀的记载,而日本方面,更是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铁一般的事实。
面对这样的状况,张纯如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文字将这一惨痛的历史记录下来,她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公之于众,让世人铭记这段历史。
1995年7月,27岁的张纯如终于抵达了心心念念的南京,刚抵达南京,她便迫不及待地地前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结束后,她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撰写南京大屠杀相关书籍收集资料的工作中。
在南京那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日子里,张纯如亲自走访南京各地,寻找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她耐心倾听他们讲述当年遭遇的惨痛往事,每晚都认真整理笔记,常常熬到天亮,桌上堆满了她反复修改的稿子,每一张都凝聚着她的心血。
随着对那段历史的深入了解,张纯如感到愈发悲痛,她颤抖着双手,一字一句地记录着那些惨绝人寰的事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她,无法理解人怎么可以残忍到如此地步。
回到美国后,张纯如一头扎进堆积如山的资料里,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成为证据的线索,就在这番细致搜寻中,她留意到了德国人约翰·拉贝。
二战那段黑暗岁月里,拉贝挺身而出,竭尽全力保护了众多中国人免遭日军迫害,还以日记的形式,如实记录下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种种惨无人道的暴行。
为了能更深入、全面地探究这段历史,张纯如主动与拉贝的外孙女取得联系,经过一系列耐心且细致的沟通,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她终于成功获得了拉贝在南京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手稿。
一年后,在张纯如的积极协助与大力推动下,拉贝的外孙女正式向全球公布了这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拉贝日记》。
在每日都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张纯如历经努力,于1997年成功完成了《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
这本书毫不留情地将日本在南京的滔天罪行公之于众,在西方社会引起了极大轰动。
她以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民族的伤痛记忆,可以说,如果没有张纯如的努力,西方世界可能根本不会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尘封了60年的《拉贝日记》也不知还要继续埋藏多久。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十分畅销,被《纽约时报》列为推荐读物,并被评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
当时,年仅29岁的张纯如也成为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如此年轻的华裔作家。
南京大屠杀那段惨痛历史,任何一张相关照片、任何一个视频镜头,都足以让人内心受到强烈震撼,那深入骨髓的悲伤与愤恨,久久难以消散,可以想见,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孩,又如何能承受这般残忍的真相带来的冲击?
在创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的阶段,张纯如患上了极为严重的抑郁症,而且病情不断朝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不仅如此,张纯如还遭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恶意威胁,他们不仅对她进行造谣抹黑,还不断打电话骚扰,甚至以张纯如家人的安危相逼。
《人民日报》曾有过相关报道:早在张纯如进行写作时,就收到过一封威胁信件,随信一同寄来的,竟还有两颗子弹。
那时的张纯如,不仅身体承受着病痛折磨,精神上也饱受巨大痛苦,抑郁症严重到她不得不入院治疗。
后来,她的状态愈发糟糕,白天不敢出门,夜晚辗转难眠,那些资料里的血腥画面不断在她脑海中浮现,她试图继续写作,可笔却总是拿不稳,手也不受控制地颤抖。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将一辆白色轿车停在了一段荒无人烟的公路旁,她缓缓掏出手枪,最终选择以这样极端的方式,为自己长久以来承受的痛苦寻求解脱,令人痛心的是,她离世时年仅36岁……
直至如今,张纯如的著作已被译成17种不同语言,多次再版发行,总销量突破百万册大关。
她的作品宛如一道璀璨光芒,穿透重重黑暗,使那些长久以来被深埋、几近被世人遗忘的历史记忆,得以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往往觉得那些确凿无疑的历史无需多言,但实际上,是需要有人以生命为代价去捍卫的,因为记忆本身便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张纯如的著作已然成为历史的见证,她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真相,时刻警醒着我们:绝不能忘却历史,遗忘无异于第二次杀戮!
澎湃新闻——张纯如让南京大屠杀走进全球视野 她改变了历史记忆 2024-12-14
中国国情——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历史不该被遗忘,哪怕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已经成为过去 2023-04-15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