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十年,全球高端显示技术的话语权始终被日韩企业紧握,而2025年这一格局被彻底打破。海信于3月推出全球首台量产RGB-Mini LED电视UX,这项技术不仅拿下2025CES“全球科技突破产品”(唯一入选的电视品类),更倒逼三星、索尼等国际巨头紧急调整技术路线,扎堆跟进RGB-Mini LED领域——中国企业首次在显示产业从“追赶者”变为“领跑者”,标志着中国显示技术实现从跟跑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量产破局:终结日韩技术垄断
传统电视显示长期依赖“单一背光+二次色彩转换”模式,需通过蓝光或白光背光源搭配量子点、荧光粉生成色彩,不仅色彩纯度与效率受限,技术路线更被日韩企业牢牢掌控。海信RGB-Mini LED技术的量产,彻底打破了这一垄断。
作为全球首款落地的RGB-Mini LED电视,海信UX机型将实验室级的“光色同控”技术推向产业化,比日韩企业同类技术落地至少早一年。其核心革新在于采用红、绿、蓝三原色LED芯片独立发光,无需二次色彩转换,直接实现“光色同控”,从根源上解决了传统技术色彩纯度不足、能耗偏高的痛点。“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从‘控光’到‘光色双控’的代际突破。”海信显示事业部营销总裁刘为杰强调。
性能上,海信RGB-Mini LED电视UX的表现堪称“标杆级”:97%BT.2020色域覆盖,较QD-OLED提升6%以上,较QD-Mini LED提升16%;色彩体积较QD-Mini LED提升20%,较QD-OLED提升3%,同时能耗降低20%,在色彩与能效上全面超越传统显示技术。
技术闭环:二十年积淀铸就核心壁垒
RGB-Mini LED技术涉及芯片、材料、算法等多维度协同,产业化难度极高。海信之所以能率先突破,源于二十年技术积淀与全链路自主创新体系。
芯片是关键突破口。自2005年研制出中国首颗数字电视芯片后,海信持续深耕画质芯片领域。2025年1月,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光色同控”AI画质芯片——信芯H7发布,搭载三维光色同控算法,实现108bits光色精控与15680点高精度色彩管理,对色调、饱和度、亮度的控制精度较公版芯片提升430%,攻克RGB三原色协同控制的世界性难题。同时,依托旗下乾照光电的技术优势,海信研发出全新RGB-Mini LED发光芯片,通过纳米级封装、复合衬底等车规级工艺,解决了三原色LED“发光效率、寿命、色偏、色纯”的产业化痛点。
更重要的是,海信构建了从芯片、背光模组到画质算法的全技术链闭环,使中国首次在新型显示领域实现全链路自主可控,为全球产业升级提供“中国方案”。
世界巨头跟进,中国技术引领全球显示行业发展
海信RGB-Mini LED的量产不仅是中国技术的突破,更引发了全球显示行业的链式反应。近期,三星宣布将于2025年德国IFA展推出115英寸RGB Micro LED电视,索尼也计划在2026年推出基于RGB LED背光技术的产品。全球电视行业巨头集体加注RGB-Mini LED,意味着这项新型显示技术的全球阵营已初步形成,电视的RGB-Mini LED时代也将正式到来。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所言:“海信为全球显示产业技术革命打开全新的想象空间。”
这些动向表明,RGB-Mini LED技术正成为下一代高端显示的主流方向。而海信作为技术开创者,而且是目前唯一实现量产的品牌,已在这一赛道占据先发优势,进一步验证了中国技术路径的前瞻性与权威性。据透露,海信已牵头制定RGB-Mini LED行业标准。
显示技术之争,从来不仅是一场商业竞赛,更是国家科技实力和产业话语权的体现。海信在RGB-Mini LED领域的突破,证明了中国企业有能力在最尖端的技术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转变。随着2025年9月德国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的临近,世界正期待中国显示技术带来新的惊喜。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海信的创新之路正在为中国显示产业乃至全球科技行业注入新的动能。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技术长征中,中国力量正在成为全球显示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驱动力。
通讯员李晨潇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