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摆渡人
精研出品
破浪前行,共探财富新局
前段时间三只松鼠因为退货收件人“退货鼠”被挂上热搜,不少消费者质疑这是用谐音梗骂人。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品牌营销翻车,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他们的企业文化。
创始人叫“松鼠老爹”,员工入职都得起个鼠名,连股吧讨论股价都用“三只松鼠还剩几只”当计量单位,只能说这套“鼠系操作”还挺独特。

但热闹背后藏着尴尬,现在的三只松鼠早就没了当年的风光。
营收看着在涨,利润却没跟上,反观另一家叫“鸣鸣很忙”的企业,净利润居然比三只松鼠和良品铺子加起来还多。
还有原本卖金针菇的万辰集团,转型做零食后营收暴涨,前段时间都递交招股书准备上市了。

一边是老牌零食品牌举步维艰,一边是量贩零食店遍地开花,这零食江湖的风向,怎么就突然变了?
要说零食品牌的高光时刻,还得是电商崛起那几年。
2010年的时候,百草味创始人蔡红亮胆子是真的大,直接关掉140家线下门店,一门心思做线上。

谁也没想到,短短四个月他就做到了淘宝食品类目销量第一,一年销售额达到2600万,五年时间增长了四十多倍。
后来三只松鼠、良品铺子也跟着进场,那会儿的互联网广告是真的划算。
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发现,投100块广告能卖出200块的产品,当即就说互联网广告才是最便宜的。

那会儿的零食品牌能起来,除了自己会折腾,还得感谢平台的红利。
淘宝商城更名天猫后,阿里拿出18亿扶持淘品牌,流量一个劲往天猫倾斜,这才有了后来的爆发。
2016年,包括三只松鼠在内的10家淘品牌联名,促使阿里成立了协助商家上市办公室。

没过几年,三只松鼠和良品铺子就先后在A股上市,巅峰时期那是真的风光。
但好景不长,线上流量慢慢不够用了,平台开始变现,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
2009年天猫双11只有27个品牌参与,到2022年入驻品牌都达到22万,光是销售额破亿的品牌就有近600个。
流量不够,价格自然就涨了。

那几年阿里电商的获客成本翻了好多倍,零食行业平均利润本来就低,哪里扛得住这种压力。
2022年,三只松鼠净利润从之前的4.11亿跌到1.29亿,良品铺子更惨,营收和利润连续三年下滑,去年还净亏损4610万。
百草味也好不到哪去,先后卖身好想你和百事中国,现在的存在感是越来越弱。

这些品牌也不是没尝试过转型,三只松鼠在抖音崛起时抓住了机会,现在抖音已经是他们第一大线上渠道。
本来想抄底线下开店,可直营模式成本太高,品类又单一,单店模型也不稳定,折腾了几年还是不行,2022年只能关停业绩不好的门店,又回到线上。
个人觉得,他们的问题不在于不够努力,而是太依赖渠道红利,等红利消失,自然就难以为继了。

就在传统零食品牌焦头烂额的时候,量贩零食店突然冒了出来。
2024年,中国零食消费渠道里,量贩零食店占比高达37%,远超电商的20%和商超的22%。
全国范围内的量贩零食店超过4万家,光是鸣鸣很忙就有1.6万家,密度堪比半个瑞幸。

这些量贩零食店最吸引人的就是低价。
同样的零食,他们卖得比商超低不少,比便利店便宜更多,甚至比电商还划算。
赵一鸣零食创始人赵定有个很直观的标准,就是让顾客闭着眼睛拿,一筐零食不能超过50块。
这种定价策略,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真的大,毕竟谁不想花少钱买更多东西。

本来以为这么低的价格赚不到钱,没想到鸣鸣很忙的净利润还能碾压行业巨头。
这背后的门道,其实是一套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首先是货源,他们绕开了各级经销商,直接从源头工厂进货。
传统供应体系里,零食在超市的加价率不低,量贩店砍掉中间环节,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然后是开店的位置,他们不挤一线城市的黄金地段,反而瞄准下沉市场。
2020年,赵定自掏腰包1000万做调研,发现县城的模型最好,回本周期最快,于是就把重心放在了三线以下城市的街道和社区。
现在鸣鸣很忙近六成的门店都在县城和乡镇,租金成本比一线城市低太多。

还有就是加盟模式,这些量贩零食店99.9%都是加盟店。
加盟费用不算高,整体投入60-70万,加盟费和保证金最多不超过8万,而且回本周期只要1到2年。
这种模式扩张起来特别快,零食很忙巅峰时期四个月就开了1000家店,平均每三个小时就有一家新店开业。

为了让加盟商更容易成功,他们把门店标准拆解得很细。
比如街道拐角处的位置更优,街道南面比北面好,门店前不能有台阶,两侧商业街的走道宽度也要适中。
这些细节看着不起眼,却能帮加盟商少走很多弯路。
盐津铺子、洽洽、卫龙这些零食品牌,也都纷纷跟量贩店合作,毕竟现在这才是主流渠道。
不过热闹背后也有隐忧。

现在量贩零食行业主要是鸣鸣很忙和万辰集团两大阵营,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他们互相补贴,鼓励加盟商把店开在对手200米甚至100米范围内。
开店太多太密,管理难度和经营成本都在增加,2024年鸣鸣很忙有273家加盟店停止运营,2025年上半年万辰集团也关闭了290家门店。

更关键的是,量贩店的货盘里,白牌占了六成以上。
这些白牌在商超渠道基本见不到,主要靠量贩店出货,毛利率是品牌零食的两倍多。
本来白牌和量贩店合作得挺好,可现在鸣鸣很忙、万辰集团都开始推自有品牌,一边做低价红标,一边做高质金标,这无疑会挤压白牌的生存空间。

太平洋证券早在2023年就预测过,休闲食品行业供应链太发达,供给不足到供给过剩的时间周期会很短。
现在看来,这个预测正在变成现实。
量贩零食店的低价狂欢还能持续多久,真的不好说。

其实纵观零食行业的两次洗牌,核心逻辑从来没变过,都是渠道在主导。
上一轮是电商渠道成就了三只松鼠们,这一轮是量贩渠道崛起改变了行业格局。
对消费者来说,低价当然是好事,但对品牌和加盟商来说,不能只盯着短期的红利。
个人觉得,无论行业怎么变,最终还是要回归本质。

品牌不能只靠渠道吃饭,得在产品上多下功夫;量贩店也不能一味扩张,精细化运营才是长久之计。
毕竟任何渠道红利都只是暂时的,只有真正能平衡用户、商家和供应链利益的模式,才能走得更远。
零食江湖的故事还在继续,接下来会怎么发展,咱们不妨拭目以待。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