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的争议,这两年在餐饮行业几乎已经“吵”到家喻户晓。
“西罗之争”把话题彻底推向风口浪尖:酒店餐饮到底有没有用预制菜?用得多不多?又究竟该不该用?这背后,其实藏着酒店业对效率、品质与信任的多重抉择。
“预制菜”:行业真相和大众认知的错位
很多人一提“预制菜”,脑子里浮现的都是商超里那种即热即食、保质期长、添加剂多的盒饭和半成品。
而实际上,国家2024年3月出台的规范已经明确,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仅包括“即烹”和“即热”两类,即需加热或烹饪后方可食用的工业化预包装菜肴。
而中央厨房为自家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并不算预制菜。比如切好配菜、分好肉的“AB包”,其实只是半成品,跟商超卖的那种加热即食完全不是一回事。
现实中,很多酒店和连锁餐饮更偏爱这种“即烹”类半成品。它们在提升出菜效率、稳定口味上确实有用,但和C端超市卖的“预制菜”不是一个逻辑。
酒店跟预制菜的关系,大致分两种:一是卖预制菜,二是在后厨用预制菜。
卖预制菜其实早已不是新鲜事,比如金陵饭店2018年就通过子公司做起了预制菜生意,2025年上半年营收超4100万元,利润同比暴增近3倍。
至于后厨用不用预制菜?坦白说,部分全服务酒店在大型宴席场景下,确实会用到“即烹”类预制菜。最常见的就是“AB包”模式。
A包固体食材,B包调味料,后厨简单加热、调味,几分钟就能出菜。小酥肉这类菜肴就是典型代表。
大部分你吃到的小酥肉,早已不是后厨现炸现剁,而是采购自美好、安井等大品牌的B端产品。
为什么?现炸现做,效率低、口味不稳定。标准化工业流程,出品快、口感稳。对于酒店和连锁餐饮来说,稳定和效率有时候比“绝对新鲜”更重要。
不过,目前酒店用的“即热”类预制菜比例很低,这种产品保质期长、添加剂多,更多流向零售端。对酒店后厨来说,主要还是“即烹”半成品,定制化程度高,品质把控力也更强。
从消费者角度,很多人天然抗拒“预制菜”,觉得“现炒现做”才叫真正的好饭菜。可现实是,行业标准并不强制要求公示用没用预制菜。
只要酒店不靠“现炒”做噱头,背后用点半成品,其实并不违法违规。
但问题在于,有些酒店、餐厅打着“现炒现做”的旗号,私下却偷用预制菜,这就涉及诚信问题。行业自律和消费信任,在这里直接“撞墙”。
其实,酒店餐饮对于预制菜也有顾虑。全服务酒店一直以现炒、食材新鲜、明厨明档为卖点,食材和人工成本高,出品价格也偏贵。
预制菜的普及,反而可能动摇这些高端餐饮赖以生存的口碑和信任基础。
谨慎拥抱预制菜,是酒店行业的集体共识
目前预制菜行业标准缺失、监管不到位,酒店餐饮用不用、怎么用,都得慎之又慎。一旦舆论爆发,哪怕只是一单小事故,可能带来巨大负面连锁反应。
反过来看,酒店行业的高人工、高租金、高品质压力,又让他们无法完全拒绝标准化、工业化的便利。最优解,是在效率和品质之间寻找到平衡:既要守好出品底线,又不能被落后的效率拖死。
无论如何,酒店餐饮用不用预制菜,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竞争力和公信力的再平衡。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酒店业都在被这个时代“拉下水”。但怎么游,怎么不呛水,才是真正的考验。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