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水果打败鸡蛋,榴莲成吸金王,商超流量密码,被年轻人改写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之前西安龙湖天街,成山农场升级开业的场面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围栏被挤得摇摇欲坠,保安扯着嗓子维持秩序,人群里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所有人的目标都指向同一个货架,19.9元一斤的榴莲。这个价格比市场价低了近一半,开业前光渠道的预售就破了万单。

很难想象,20年前的超市里,清晨六点的长龙是为了几枚“破壳”鸡蛋,那时的米面粮油香气里,藏着的是“过日子”的刚需逻辑,如今鸡蛋货架前冷冷清清,浑身是刺的榴莲却成了抢不到的香饽饽。

带刺水果凭什么打败民生刚需的鸡蛋?榴莲又为何能让年轻人甘愿跨城追捧?商超的流量密码,真的被这届年轻人彻底改写了?

20年前的超市,是中老年群体的“主战场”。那时的消费场景很固定,早上五点多,大爷大妈拎着布兜在超市门口排队,目标明确就是刚上架的特价鸡蛋。一枚便宜几毛钱的鸡蛋,足以让他们成为超市的忠实客群,顺便买走家里需要的米、面、油,撑起商超近六成的基础消费。

当时的商超竞争,核心是“地理半径”的比拼。谁离小区近、谁的刚需品更便宜,谁就能抓住方圆两公里内的熟客。鸡蛋作为“民生符号”,成了所有商超的必争之地,这种靠低价刚需引流的逻辑,在电商还未崛起的年代一直很管用。

转折点出现在线上购物普及后。当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商超的老套路开始失灵,数据显示,现在中国20-35岁的消费者占比最高,35岁以下人群贡献了超过60%的总消费额,25-35岁更是自有品牌消费的核心,占比达42.3%。

这群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父辈截然不同,存钱少、花得快,宁愿为体验买单,也不愿为省几块钱跑腿,成山农场的爆火不是个例。

盒马的“报恩榴莲”专区前永远排着队,山姆的“榴莲盲盒”成了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永辉、钱大妈干脆把榴莲摆在入口最显眼的位置,19.9元的标价牌格外醒目。“无低价榴莲,不新零售商超”成了行业共识,曾经的流量王鸡蛋,彻底退居二线。

菁心优选合伙人、成山农场前电商负责人田壮坤点透了关键,低价鸡蛋引的是晨练的老人,19.9元的榴莲勾来的是刷着视频的年轻人。客群变了,流量的逻辑自然随之逆转,从“围绕小区转”的地理半径,变成了“围绕注意力转”的传播半径。

这届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早已超越“吃饱穿暖”,他们要的是“既要、又要、还要”。品质不能差,价格得划算,更重要的是要有情绪价值和社交属性。对他们来说,为省三块钱跑一趟超市的机会成本太高,但为一个“果肉饱满”的榴莲跑半座城,反而觉得值得。

年轻人的消费哲学里,“仪式感”是关键词。他们愿意在有限预算内制造高光时刻,榴莲恰好踩中了这个点。相比鸡蛋的“刚需属性”,榴莲自带“轻奢光环”,曾经是“天价水果”,如今19.9元就能买到,这种“越级消费”的体验,让他们觉得是对自己的犒赏,发在社交平台上也有话题度。

线上线下的联动更放大了这种效应。年轻人在超市买完榴莲,拍视频、发小红书成了固定流程。运气好开出“五房肉”,就配着欢快的音乐炫耀。

遇到“皮厚肉少”的,就拍个吐槽视频博共鸣,这些内容在算法加持下不断裂变,形成“注意力外溢效应”,让超市的流量从线下反哺线上,吸引更多人慕名而来。

成山农场的工作人员就发现,开业当天来抢榴莲的人里,有三分之一是刷到视频过来的。他们除了买榴莲,还会顺手带上山竹、车厘子这些高端水果,客单价比单纯买鸡蛋的顾客高出三倍多。年轻人不仅是流量的核心,更成了商超新的增长引擎。

当商超把靶心对准年轻人,需要一把能击穿他们心智的“武器”,榴莲恰好是被层层优势加持的选择。它的胜利,是产品特质、供给变化和社交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

榴莲的第一个优势是“自带传播力”,它的味道极端分化,喜欢的人视若珍馐,不爱的人避之不及,这种强烈的感官冲突本身就是话题。

对习惯在社交平台记录生活的年轻人来说,买榴莲不只是为了吃,更是为了“可被记录的体验”。剥壳时的期待、看到果肉时的惊喜或失落,都是能引发共鸣的内容。

“盲盒属性”让榴莲的吸引力更上一层,买榴莲就像开盲盒,不到剥壳的那一刻,永远不知道果肉多不多、甜不甜,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戏剧张力,戳中了年轻人的娱乐需求。

有人把剥榴莲拍成“开箱视频”,有人总结“挑果秘籍”,这些内容在社交平台上动辄几十万播放,让榴莲从水果变成了“内容载体”。

供给侧的变化则为“低价策略”提供了支撑,行业专家荆焰指出,前几年东南亚榴莲果园跟风扩种,2024年迎来集中丰收,市场供给量同比涨了近三成,价格自然下来了。

但消费者脑子里“榴莲是高价水果”的印象还没更新,这种认知差成了商超的机会,当商超打出“19.9元”的价格,既让年轻人觉得捡了便宜,自身也能靠着批量采购维持利润。

这种“信息差套利”在零售行业很常见,榴莲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把“低价”和“轻奢”完美结合。相比鸡蛋的“刚需廉价”,榴莲象征的是“可负担的仪式感”,既不会贵到让人犹豫,又能带来“被犒赏”的满足感,这正是年轻人消费哲学的核心,在有限预算内,把钱花在能带来情绪价值的地方。

在榴莲引发的狂欢中,商超从来不是被动迎合,而是主动操盘的“流量猎手”,他们清楚地知道,19.9元一斤的榴莲可能不赚钱,但这枚带刺的水果,是筛选客群、建立心智、引爆声量的“三合一武器”。

榴莲首先是“高价值客群筛选器”,田壮坤有过统计,买榴莲的顾客里,有六成会顺便购买其他商品,其中山竹、车厘子等高端水果的购买率最高,甚至有人会搭配高端海鲜。

对商超来说,榴莲就像一张“低成本门票”,能精准筛选出消费能力强的客群,再通过其他高毛利商品赚钱,其次,卖榴莲是商超的“实力秀场”。

榴莲的供应链复杂,从东南亚产地采摘到国内货架,需要全程冷链保鲜,还得建立严格的品控标准,否则很容易出现坏果。

当一家商超能持续提供“质优价廉”的榴莲,就等于在告诉消费者,“连榴莲这种难搞定的水果我们都能做好,其他商品更没问题”,这种信任背书,会让整个卖场的“质价比”形象更牢固。

最关键的是,榴莲是“声量引爆器”,新店开业想快速攒人气,没有比榴莲更有效的办法,田壮坤透露过一个行业数据,一个水果店开业如果能卖3万元,榴莲至少要占到1.5万元。

有没有榴莲引流,营业额能差三倍,成山农场开业时的限流场面,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火爆场景会通过顾客的手机传遍社交网络,形成第一波口碑传播,其价值远超榴莲本身的利润。

短视频平台则成了“放大器”算法天生偏爱榴莲这类内容,高客单价自带话题,剥壳时的视觉冲击抓眼球,“开出报恩果”和“踩雷坏果”的反差又能引爆评论,这是当年鸡蛋靠“口口相传”永远达不到的传播效率。

商业世界里,没有永远的爆款,当所有商超都开始卖19.9元的榴莲,这种“奇招”就会变成“标配”,竞争也会从“价格战”转向“内功战”,对商超来说,比打好榴莲牌更重要的,是找到下一个属于自己的“流量爆品”。

“零售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作业可以抄了”,荆焰的这句话,点出了行业的现状,榴莲的成功,从来不是因为它是榴莲,而是因为它精准契合了年轻人的需求。商超的真正出路,不是跟风找下一个“通用爆品”,而是搞清楚自己的核心客群,找到他们的“专属榴莲”。

主打中产家庭的山姆,已经在试推“M7和牛特价套餐”。他们把和牛切成适合家庭分享的分量,搭配专属蘸料,标价比单独购买便宜20%,还推出“不满意包退”的服务。

深耕社区银发经济的永辉社区店,则把“控糖保健品组合”作为新引流品,他们针对老年群体担心的血糖问题,将控糖奶粉、无糖麦片和监测仪打包销售,价格比单独买低15%,还安排店员讲解食用方法。

服务单身人群的便利蜂,选择的“爆品”是“顶级预制菜单人餐”,他们推出的“佛跳墙单人份”“黑松露炒饭”,包装上印着“3分钟加热即食”,价格控制在30元以内。

这些案例都在印证同一个逻辑,流量爆品的底层方法论是固定的,找到一个能同时引爆“价格感知、体验欲望、社交传播”的价值锚点,再用供应链和内容运营能力,把它变成品牌的专属符号。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读懂自己的核心客群。

从鸡蛋到榴莲,变的是引流品,不变的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年轻人把“情绪、体验、社交”写进了消费清单,商超只要接住这份需求,无论是榴莲还是和牛,都能成为下一个流量爆品。

毕竟,零售业的战场从来不在货架上,而在每个消费者的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美食   榴莲   流量   鸡蛋   水果   年轻人   密码   成山   社交   低价   农场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