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秋,提醒:年过70岁老人,宁可散步,也别错过4种养生禁忌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妈今年七十三,一到立秋就开始忙着进补,说是老年人身体虚,秋天要抓紧调理,可我总觉得她太用力了,会不会反而不太好?”

说话的是一位正在陪母亲体检的中年男子,衣着整洁,面色紧张,拿着母亲刚做完的检查单站在诊室门口。

听起来像是关心,但其实也透着不确定。这个问题并不少见,尤其在这个节气交替的当口。

每年立秋前后,身体出状况的老年人会明显增多,医院里内科门诊、急诊、康复科都能感觉到压力上升。

外面看着天气凉下来了,太阳没那么毒了,空气也像是变得清爽一些,但这些变化对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反而是身体最吃力的时间段。

到了七十岁之后,身体机能的应变能力是下降的,尤其是神经系统对气温、湿度、血压、血糖这几项调节反应变慢。

表面上看一个人还在正常吃饭、正常活动,实际身体内部已经开始对节气变化做出不稳定的反应。

这个时候,如果继续沿用之前积累下来的所谓“养生经验”,非但不会起作用,还可能推着身体去冒险。

有一种很常见的做法,是立秋以后马上进补。

不少老年人迷信“秋后补一补”的说法,每天早上喝鸡汤,中午炖牛骨,晚上吃枸杞煲汤。

看着热热闹闹的一桌食物,其实问题不少。

老年人消化功能弱,蛋白质摄入量如果超出肝肾负荷,不仅无法吸收,还可能导致氨的代谢增加,引起轻度中毒反应。

有研究显示,70岁以上人群在摄入高蛋白饮食后的血氨水平上升幅度是中年人的1.8倍,如果肝功能已经不稳定,会直接增加神经系统异常的风险。

而且这种所谓“进补”行为大多没有根据个人体质做评估。

市面上那些补气、补血、补肾的食材和中成药,对于年纪大的人并非完全适用。

某些含有活血成分的补剂,会引起老年人微循环紊乱,出现面红、头涨、乏力这些表面上看是“上火”的现象,其实是血管反应不过来。

很多人都觉得秋天适合运动,尤其是年纪大的群体,常常早上六点不到就出门去公园。

跳舞的、快走的、打太极的,满地都是。

问题恰恰就出在“早”。立秋后气温下降,清晨气压低,空气湿度大,氧气浓度在一天中也是最低的阶段。

对本就心肺功能衰退的老人而言,这种时间段不是运动窗口,而是危险高点。

2021年北京协和医院一项关于秋季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统计显示,69%的急性事件发生在每天6点到8点之间,而其中80%的患者都有晨练习惯。

运动这件事没错,关键是时间、强度和方式。

不是每种运动都适合每一个阶段的身体。

对七十岁以上人群来说,最安全的运动是日间光线稳定、气温舒适时的中等速度散步。

每次20到30分钟,能微微出汗但不心跳加速。

过快、过激的动作,不但没有锻炼效果,还可能对关节、脊柱、血管造成二次损伤。

有人喜欢喝保健茶、调理饮品,特别是所谓的“清肠”、“降脂”、“护肝”这类产品。

一听有功能性,就相信能“帮身体省点力”,但问题在于很多这类产品都存在强烈的刺激性。

茶碱含量高的茶类,空腹喝会直接刺激胃壁,造成胃酸逆流;含有皂苷的中药材煮水喝,长期使用会对肾小管造成慢性负担。

这些副作用在年轻人身上可能感受不明显,但在老人身上就是实打实的问题。

更大的问题在于,这些自以为是在调理身体的行为,往往忽略了一个核心事实:人到了七十岁之后,最关键的不是补,而是稳。

营养要稳,情绪要稳,节奏要稳,环境要稳。

如果哪一个环节被打破,身体就会被迫重新适应新的平衡,而这个“适应”过程会带来消耗。

研究证实,老年人对生活节律的波动敏感度是中年人的两倍,每一次作息时间变化超过30分钟,都会影响到褪黑素分泌和血糖波动。

这个结论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复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联合追踪数据,样本数量超过3000人。

还有一个很多人从没当回事的误区是情绪管理。

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生活节奏变慢,但内心并不真正放松。

容易焦虑、失眠、情绪波动大,这些心理状态会反过来影响身体各项指标。

特别是长期慢性病人群,情绪不稳几乎一定会导致病情波动。交感神经持续兴奋的状态下,心率变快、呼吸变浅、肠胃蠕动减慢,全都是连锁反应。

而这些问题在医生面前往往被归结为“年纪大了正常”,从而失去干预机会。

一个完全被忽略的健康变量,其实是“孤独”。很多老人以为只要生活规律、饮食合理、按时吃药就没问题。

但孤独本身就能改变免疫反应模式,降低对炎症的抵抗能力。

有篇在2023年发表于《Nature Aging》的文章指出,独居老人中慢性炎症指标如CRP、IL-6的平均水平,

比社交活跃人群高出28%,这不仅和免疫力相关,也直接影响到代谢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稳定性。

很多人想要通过物质手段去控制身体,比如补品、药物、仪器,却不愿在最基础的生活节奏上做出调整。

其实真正最能决定一个老人身体状况的,不是吃得多精细,不是运动多规律,而是有没有稳定可控的生活节奏。

这个节奏不能由环境决定,也不能靠别人的提醒,而是要靠自己慢慢摸索出来。

那问题来了,很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明明不算太差,但为什么一旦感染小病,比如感冒或胃肠炎,就容易发展成大病?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被低估的机制:身体系统之间的协调反应能力。

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响应速度减慢,导致在面对感染时,初期症状表现不明显,但内部炎症反应已经启动。

这种“慢反应、高代价”的状态,使得小病一旦进入身体,就很难控制在初级阶段。

再加上药物代谢速度下降,常规剂量的治疗药物也可能引起副作用。

这种时候,如果情绪不稳定、饮食不规律、作息混乱,会进一步打乱身体本已脆弱的平衡系统。

多项临床资料都显示,七十岁以上人群在感染病中的住院率和转重率远高于中年群体,真正危险的不是病原本身,而是身体是否能保持足够的系统协调能力。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07):405-40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养生   立秋   禁忌   老人   身体   老年人   节奏   人群   情绪   炎症   神经系统   老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