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给孩子立下这10个规矩,养着轻松还优秀

文|凝妈悟语

妈妈们,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

如果跟孩子约定一些事情,只要孩子认可,坚持照做,长期形成习惯,就不需要反复强调,非常省心。

反之,如果啥约定都没有,全靠一时兴起,就得不厌其烦地督促、引导,非常耗费精力。

有规矩和没规矩真的不一样!

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曾说:“儿童是成人之父,童年时期的习惯与认知,会塑造人一生的行为模式。”

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是要把他们框住,而是帮他们在规则中学会自我管理、理解世界的边界。这样的孩子,未来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内心既有韧性,也有智慧。

下面这10个规矩,建议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慢慢引导,用耐心和智慧陪他们一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健康、安全第一

任何情况下,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安全都是第一位,有健康和安全才有未来。

健康与安全不是 “口号”,而是需要融入日常的习惯 —— 饭前洗手、不挑食偏食、不跟陌生人走、过马路看红绿灯、12岁以下不骑车上路、不玩危险的物品、不野游、不带火种上山。

可以通过 “情景模拟” 让孩子理解:

比如,用玩偶演示 “陌生人给糖不能要”,用绘本讲解 “为什么不能在电梯上跳跃”。用真实的标志,教孩子识别危险信号和求助方式。

在健康方面,给孩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强调 “饮食均衡,对身体有好处”。

同时,家长以身作则,健康饮食、开车系安全带、遵守交通规则。

二、友好待人,合作共赢

以善意对待他人,懂得合作比单打独斗更能成事。

友好待人不是 “讨好别人”,而是用尊重换尊重,用分享换快乐;合作共赢不是 “妥协”,而是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也看见别人的光芒。

哈佛大学长达85年的“格兰特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预测因素。

可以从日常细节中引导:

孩子和小伙伴争抢玩具时,教他说“我们轮流玩,你先玩5分钟,我再玩5分钟!”孩子和同学意见不一致时,教他“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给别人分享物品和帮助。

三、诚实守信,遵守时间

言出必行,遵守承诺和时间约定。

《论语》中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而遵守时间,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约束。

诚实守信、遵守时间,看似是 “小事”,却能让孩子在成长中收获他人的信任,而信任,是一个人最宝贵的 “无形资产”。

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答应孩子的事一定做到;建立合理的守时机制;讨论不守信用的后果和影响。

比如和孩子约定周末上午去游乐场,就按时出发,不随意拖延;如果因为有更重要的事失信,要主动向孩子道歉。

当孩子犯错时,不要急于批评,而是鼓励孩子诚实表达,和他一起面对。

四、立即行动

想做的事情,五分钟内开始行动。

行为心理学中的“5分钟法则”指出,人们对于立即开始的小目标很少抗拒,而开始行动后,往往会产生继续下去的动力。

立即行动的核心,不是让孩子 “马不停蹄”,而是让他们明白:想做的事,从当下开始就不晚。

家长可以从小事引导:

孩子说 “想玩积木”,就回应 “那我们现在就去把积木盒拿出来”;孩子说 “想画画”,就鼓励他立刻找彩笔和纸。

同时,要为孩子准备随时可取用的玩具、画具,减少行动障碍。

如果任务太多,要教会孩子学会拆分任务,鼓励他们“只做5分钟”;建立“今日事今日毕”的家庭氛围。

五、勤奋努力,专注认真

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全力以赴。

《曾国藩家书》中写道:“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专’字立基。”

勤奋努力是 “态度”,专注认真是 “方法”,两者结合,能让孩子在成长中不断沉淀自己,最终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学习、玩耍时,不随意打断、不随意指责,让孩子处于心流状态。

创造有利于专注的环境,减少干扰;采用“番茄工作法”适合儿童的版本(如1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赞赏孩子的努力过程而非仅仅结果。

六、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明确学习和个人事务是自己的责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不是 “狠心”,而是帮他们建立 “自我认知”—— 明白 “我” 是自己生活的主人,需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后果。

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本质上是让孩子在承担中学会独立,在独立中学会成长。

从生活小事开始:3 岁的孩子可以自己收拾玩具,4 岁的孩子可以自己穿衣服,6 岁的孩子可以自己整理书包;学习上,让孩子明白 “写作业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妈妈催”“考试考不好,我们可以一起分析原因,但下次要更努力”。

七、遇到困难就去解决问题

面对困难不退缩,主动思考解决方案。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强调: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反应,决定了他未来的抗挫折能力。

很多家长习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立刻帮忙 —— 孩子拼不好拼图就直接帮他拼好,孩子算不出数学题就直接告诉答案,却忽略了 “解决问题的过程” 才是最宝贵的成长经验。

当孩子求助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问:“你觉得有哪些方法可以试试?”鼓励孩子提出至少三种解决方案后再讨论。或者陪孩子“拆解问题”,问 “你先看看题目里说的是什么?哪一步你没看懂?”引导孩子一步步解决问题。

当孩子习惯用 “我该怎么解决” 代替 “我不会做”,就会在一次次克服困难中变得更坚强。

八、换个思路思考问题

遇到不顺心的事,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 “成长型思维” 理论认为: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会把挑战看作成长机会,而非无法跨越的障碍。

这种思维的培养,恰恰需要从孩子面对小事的心态开始引导。

当孩子抱怨时,不急着一味安慰,而是引导他们思考:“这件事有没有其他看法?”“它可能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好处?”

比如下雨了,我们不能出去玩,不开心。但是看到小花、小草好像更茂盛了,我们还能去踩水花、观察蜗牛!这样一想,下雨天也变得有趣了!

当孩子习惯从 “这件事好糟糕” 转向 “这件事能教会我什么”,便已迈出了拥有强大内心的第一步。

九、多想积极的事情

每天关注自己的进步和别人的优点。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曾做过一项实验:让孩子每天记录 3 件 “自己做得好的小事”,21 天后,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与幸福感明显高于其他孩子。

对孩子来说,积极心态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家长引导他们在日常中捕捉 “小美好”。

比如,跳绳多跳了10个,积极回答问题了,这些都很棒!多学别人的长处,自己会变得比昨天更优秀!

当孩子习惯关注 “我做到了什么” 而非 “我没做好什么”,便会在成长中积累源源不断的内驱力。

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

珍惜一草一木,节约水电资源。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是为了让他们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爱护环境的本质,是让孩子心怀敬畏 —— 敬畏自然、敬畏资源,这种敬畏会让他们在成长中更有责任感,也让未来的世界更美好。

爱护环境不是 “远大的口号”,而是融入生活的小事 —— 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不采摘花草,这些行为能让孩子从小懂得 “人类与自然共生,要珍惜每一份资源”。

家长可以带孩子践行:去公园玩时,告诉孩子 “花草是给大家看的,不能摘,不然别人就看不到了”;洗手时,和孩子比赛 “谁能把水龙头开得小一点,还能把小手洗干净”;家里的废纸盒,和孩子一起做成 “收纳盒”,告诉孩子 “这是‘变废为宝’”。

写在最后:

立规矩,本质上是爱的引导,不是冰冷的限制。

这些规矩,不会立刻让孩子“完美”,但会像一颗颗种子,在他们心里悄悄发芽——长出自律、善良、勇敢和担当。

愿我们的孩子,在规矩中长出翅膀,在爱中拥有直面世界的底气。

附:10条规矩口诀版,方便记忆与实践:

  1. 健康安全放第一
  2. 友好合作赢尊重
  3. 诚实守信不迟到
  4. 立即行动不拖延
  5. 勤奋专注有力量
  6. 自己的事负责任
  7. 遇到困难想办法
  8. 换个角度心开朗
  9. 积极思考看得远
  10. 爱护环境惜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育儿   规矩   轻松   优秀   孩子   事情   家长   习惯   小事   敬畏   专注   未来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