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不装了,对俄罗斯开启第18轮制裁,然后不由分说把中国多家企业拉入黑名单。
更欺负人的是,德国财长直接在会议上骂中国产品是“垃圾”,还拉着6国一起抵制。
岂有此理!
先从欧盟制裁俄罗斯说起。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18日表示,要开始对俄罗斯实行第18轮制裁方案。
主要打击“俄罗斯战争机器的核心”,包括银行业、能源业与军工产业,还包括对油价的控制。
这轮制裁要持续到俄乌冲突结束。
说白了,这就是在给俄罗斯施压,赶紧对乌克兰停手,要不也别想好过。
但让人无语的是,在这份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名单中,赫然出现了大约十家中国企业、两家中资银行的名字。
欧盟指控这些企业涉嫌“绕道向俄提供技术产品”,但没有公开确凿证据。
中国一直买俄罗斯的原油,却不进行制裁,这在欧盟眼里就是支持俄罗斯。
中国外交部立刻回应,提出严正交涉:
中方企业一贯遵守国际法,欧盟此举是“长臂管辖”。
借俄罗斯之名,行打压中国之实。
这不是个例。
17至18日,第三次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南非德班举行。
会议期间,G7成员国私下召开了小会议,讨论应对全球经济问题的战略。
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在会议上发表激烈言论,称G7国家已达成共识,要联手应对中国的“产能过剩”,中国产品是“垃圾产品”。
他还强调,G7必须“带头行动,建立排除中国的供应链网络”。
德国财政部长 克林拜尔(中)
克林拜尔不是一时失言,更不是情绪化发泄。
这番言论背后,是德国传统制造业的巨大焦虑——来自“中国制造”的威胁。
建国以来,中国大力发展制造业,三大改造、五年计划,中国逐渐拥有了系统、全面、强大的制造体系。
尤其是电动汽车、家电、光伏组件等核心领域,中国的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都实现了双重突破。
而这些领域,恰恰是德国过去几十年的立国之本。
在西方的强权政治思想里,当初中国大开国门供他们倾销产品、投入资本,自己牢牢占据主动权。
他们还长期借助媒体、评级机构等“权威”渠道,将中国产品与“廉价”“低质”强行挂钩。
时过境迁,中国的飞速发展让他们试图自欺欺人,用那一套强势做派施压。
哪怕中国产品在技术标准、环保合规方面合格甚至领先,这种固有印象仍在持续影响西方消费者的选择。
事实上,他们早已在和中国的较量中占据下风。
“垃圾产品”四个字,不像是在骂中国产品真的不行,而是被差距刺痛之后的盲目跳脚,一种挽尊的说辞。
这番言论之所以能在G7内部得到一致响应,是因为他们都面临同种境况——本土产品将被“中国制造取代”,本地建设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制造”。
G7讨论的,不仅仅是如何应对“产能过剩”,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构全球供应链,把中国排除在外。
这种“去中国化”不仅是经济上的举措,还是一种系统性的战略布局。
但是这种策略,在现实操作中极具风险。
中国制造在多个关键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小到锂电池材料、稀土、半导体设备,大到整个制造链条。
G7若强行脱钩,短期内不但无法获得替代产能,还可能让出市场给美国企业,反而削弱本国制造业的全球占有率。
除了各国心照不宣,媒体也跟着带节奏。
德国《明镜》周刊、《商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文,中国经济虽有好转,但“缺乏持续性”,还将中国发放汽车、家电补贴称为“饮鸩止渴”,断言中国增长模式“不可维系”。
面对“垃圾产品”的指控,中国没有用口水反击,而是亮出产业实力。
中国制造依靠的是技术创新、完整供应链、市场机制和人口红利,不是靠补贴和低价倾销。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5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在欧洲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0%。
在非洲、东南亚、中东和拉美,中国制造的家电、汽车、光伏设备为数亿普通家庭提供了生活质量的跃升。
这些产品并未因“便宜”而失去品质,反而以“实用”“可靠”赢得口碑。
真正的“垃圾”,也许是那种用偏见取代理性、用恐慌遮挡事实的政治幻觉。
对于那些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打压中国的行为,中国必将坚决反击,捍卫公平与正义。
中国制造不需要解释,全球消费者的选择就是最好的答案。
而这份答案,恰恰是西方最不愿面对的现实。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对中国制造抱有如此大敌意,甚至还想将中国赶出市场。
看不惯又干不掉,只能在国际会议上打“口水仗”。
不如直接亮出产品,敢不敢直接和“中国制造”较量一番?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