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斯坦”国家,很多人想到的是清真寺和饮食禁忌,但2025年10月,一个穆斯林为主的中亚大国,正式开启了对中国的猪肉出口。
哈萨克斯坦一个被标签化的国家,正用最世俗的方式打破偏见。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不同寻常?中哈猪肉贸易会带来哪些影响?
作者-常
2025年10月15日,中欧班列拉来的不是石油或小麦,而是5000吨冷鲜猪肉。
一个穆斯林人口占比超过70%的国家,竟然成了中亚猪肉出口大户?这听起来像个段子,但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首都阿斯塔纳的超市里,景象更是有趣,阳光穿过巨大的玻璃顶棚,洒在挂着霜白的猪肉上,油光发亮。
几步之遥,就是虔诚穆斯林家庭最爱的牛羊肉摊位,切割整齐的羊肉块堆成小山。
俄罗斯族大妈用熟练的俄语和哈萨克族摊主讨价还价,为晚餐的猪肉馅饼讨个便宜价,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更没有人会因此侧目。
其实,哈萨克斯坦的猪肉产业,有着深厚的家底。
它早在苏联时期,就是名副其实的养猪大户。
巅峰时期的生猪存栏量,一度高达320万头,是整个苏联重要的肉制品供应基地。
苏联科学家甚至在1968年,专门培育出适应本地严寒气候的“哈萨克杂交猪”品种,这听起来,就像一个充满工业时代的雄心壮志的故事。
但故事的全貌,远比这要复杂和沉重。
然而,这片包容的土地,并非天生如此,它的故事,要从一场被许多人遗忘的悲剧说起。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苏联中央的齿轮开始在中亚草原上转动。
当时的苏联高层认为,游牧这种生活方式,“具有与社会进步相抵触的落后性质”,一场大规模的农业改造,在荒原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不熟悉农耕的牧民,被迫宰杀掉自己赖以为生的牛羊,他们在集体农庄里,学着种植不熟悉的作物。
结果可想而知,农业和牧业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1932年,一场因强制集体化而引发的大饥荒,席卷了哈萨克共和国,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饥荒之一,约有150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
更令人痛心的是,其中130万人是哈萨克族。
这场饥荒,像一把无情的刻刀,深刻地改变了这个民族的人口结构,哈萨克族,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变成了少数民族,他们的人口比例,从60%骤降到38%。
为了填补这片创伤,大量的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被从乌拉尔山以西迁居到这里,他们带来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也带来了不同的饮食习惯。
对于斯拉夫人来说,猪不仅是富足的象征,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悲剧没有摧毁这片土地,反而以一种扭曲的方式,为它埋下了意想不到的种子。
这些新移民的猪肉传统,与哈萨克族的牛羊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漫长的共存。
苏联解体后,随着俄罗斯族人口的回流,哈萨克斯坦的养猪业一度衰落,但历史的遗产,早已深深刻入国家的肌理之中。
如今,尽管哈萨克族人口回升至71%,但猪肉的味觉记忆,早已成为国家文化的一部分。
一个俄族养猪户曾无奈地说:“斯拉夫人正在离开,买猪肉的变少了,如果说两三年前一天能卖出两头猪,现在一天连一块肉也卖不出去。”
这背后,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一个产业的阵痛。
但谁能想到,新的希望,会从东方传来呢?
历史的尘埃落定,现实的考卷已经铺开,对于哈萨克斯坦的养猪户来说,现实的考卷非常直接。
国内的猪肉消费量很低,人均每年不足5公斤,而他们的年产量,却有几十万吨的富余。
这些多余的猪肉该怎么办?
这成了一个关乎生计的沉重问题。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方,另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有着它的烦恼,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人均年消费量高达40公斤。
但传统的供应国,集中在西班牙、巴西等远途国家,漫长的海运路途,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带来了疫情波动等不确定性,寻找一个更近、更稳定的“肉盘子”,成了中国迫切的需求。
当哈萨克斯坦的“过剩”遇上中国的“缺口”,一场天作之合就此上演。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新疆接壤,这种地理上的毗邻,是无可比拟的优势,一列列中欧班列,像一条条钢铁动脉,将两国紧密相连。
72小时,猪肉就能从哈萨克斯坦的农场,摆上中国家庭的餐桌,这种“72小时直达”的效率,是远洋运输无法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哈萨克斯坦至今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这份“无疫区”的纯净,就是最硬的品质保证。
算清这笔经济账,就不难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笔买卖,更是一次完美的供应链重塑。
中国进口猪肉,不再“一条道走到黑”地依赖跨太平洋供应链,从哈萨克斯坦直接进口,相当于间接减少了对美洲大豆的依赖,战略意义重大。
对于哈萨克斯坦而言,这不仅解决了出口压力,更带来了产业升级的机遇。
为了满足中国的市场需求,他们正在积极引进欧洲的屠宰标准,建设智能化的养殖场,甚至,还在研发符合中国口味的猪肉深加工产品,可以说,这批猪肉承载着的是国家产业复兴的希望。
更有意思的是,哈萨克斯坦的野心不止于此,除了猪肉,它的小麦、蜂蜜、植物油也正加速进入中国市场。
猪肉贸易,只是双方农业深度合作的“敲门砖”。
72小时的旅程,不仅是时间的缩短,更是信任的距离被拉近。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贸易合同,这是一份信任契约,是历史与未来的握手,是两个古老民族在日常烟火中的重新相识。
当一块哈萨克斯坦的冷鲜猪肉,被端上中国家庭的餐桌,它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
在阿拉木图经营中餐馆的王老板,对此感受最深,他刚来的时候,还担心当地人不吃猪肉,生意不好做,没想到,俄罗斯族客人是他的常客,生意红火得很。
这次贸易,被一些学者称为现实主义的饮食文化升级。
它不是用一种文化去覆盖另一种文化,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一种更丰富、更多元的生活方式。
这或许才是“新丝绸之路”最温暖的注脚,它不再仅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奢侈品和精英文化的单向流动,而是新时代里,基于平等互惠、深入日常生活的双向奔赴。
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肉,到一盘滋滋作响的烤肉串,食物成为了最好的外交官。
把猪肉放进对方的菜篮子,就是把信任装进彼此的手里,这个动作,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有力量。
它让我们看到,一个被刻板印象包裹的世界,正在被一块块猪肉,温柔地撬开一道道缝隙。
光线,正从这些缝隙里,照进来。
一块猪肉,意外地撬动了刻板印象的坚冰,也让我们看到了务实选择背后的人性温度。
这或许预示着,未来的国与国交流,将更多从宏大叙事回归到餐桌上的具体与真实。
下一次,当你面对陌生的“他者”时,是否愿意先放下标签,尝一尝他盘子里的食物?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