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悄然来临。“处”有终止之意,此时暑气渐退,但“秋老虎”余威仍在,昼夜温差逐渐增大,燥气也开始滋生。在这个特殊时节,人体易出现疲劳困倦(即“秋乏”)、口干咽燥、胃肠功能紊乱、关节旧伤隐痛等情况。中医认为,处暑是“阳气收、阴气长”的关键节点。针刺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能刺激经络穴位,精准调节人体气血,助力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季。接下来,河北大学附属邯郸明仁医院针灸科医师将为我们介绍针刺相关知识。
针刺作用
1.清泻余暑。夏季残留的暑热之气积聚在体内,可能引发各种不适。针刺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能帮助身体清除余暑,让人神清气爽,摆脱暑热带来的烦闷。
2.健脾祛湿。处暑时节,脾胃功能易受影响,体内会积存湿气。针刺可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运化掉湿气,为秋冬进补做好准备。脾胃健康,身体才能更好地吸收营养、增强抵抗力。
3.滋阴润肺。秋季对应五脏中的“肺”,燥气易伤肺阴。针刺能滋养肺阴,预防秋季燥邪伤害肺部,减少咳嗽、咽干等呼吸道问题。
4.安神定志。秋气肃降,易引发悲秋情绪。针刺可宁心安神,缓解情绪波动,改善睡眠质量,让人在秋季保持平和心态与良好精神状态。
针刺重点穴位
针刺需由专业医师操作,但了解这些穴位及其功效,有助于我们理解养生原理,日常生活中也可适当按摩这些穴位。
1.足三里:此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健脾祛湿第一要穴,能强壮身体、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它位于膝盖外侧凹陷(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处。每天用拇指按揉3-5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
2.丰隆穴:该穴同样属于足阳明胃经,是化痰祛湿的要穴,擅长清除身体湿浊之气。它位于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经常按揉,既能减肥,又能祛痰湿。
3.曲池穴:这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具有清热解表的作用,能清除夏季余热,对“秋老虎”引发的咽痛、发热有益。它位于屈肘成90°时,肘横纹外侧的尽头处。用拇指按压,可缓解热症。
4.肺俞穴:此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能调补肺气、增强肺功能、抵御外邪,预防秋季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它位于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指宽)处。需他人帮助,用手掌上下搓擦该区域至发热。
5.三阴交:该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能滋阴养血,同时调理脾、肝、肾三经,是滋阴润燥的代表穴位。它位于内踝尖上四横指、胫骨内侧缘后方。睡前按揉,有助于改善睡眠和缓解皮肤干燥。
处暑养生生活建议
1.饮食调养。处暑时节,饮食有忌宜。应避免继续狂吃冷饮、烧烤等生冷燥热的食物。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南瓜、莲子;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蜂蜜、芝麻。推荐食用百合银耳粥、山药薏米粥等粥品,既营养又易消化。
2.起居作息。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的规律,避免熬夜。虽然“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可过度。尤其是早晚温差大时,应注意腹部和背部的保暖。
3.运动情志。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较为缓和的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以免耗伤津液。同时,主动排解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以适应秋天的“容平”之气。
处暑时节,借助针刺养生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智慧。它能精准地帮身体清理夏季遗留的暑湿问题,打好秋季润燥、补肺的防御基础,助你健康平稳地迎接金色的秋天。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