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阳气最盛,正是借天时排寒湿的好时候,中医理论中,"湿" 是引发诸多健康问题的常见诱因。湿邪分为两种:自然界的湿邪侵袭(外湿),如长期处于多雨环境、居住空间潮湿等;人体气机运行迟缓导致的内生湿邪(内湿),多由饮食不节、作息紊乱等生活习惯引发。
湿气重的典型表现及鉴别
1、关节僵硬
湿气壅滞关节时,常伴随晨起僵硬明显、活动后稍缓解的特点,与风湿性关节炎的持续性疼痛不同。若同时出现关节肿胀、屈伸不利,且遇阴雨天加重,多为湿邪作祟。
2、大便异常
湿气重导致的大便粘稠,典型表现为排便不爽、粪便黏附马桶,常伴随便后仍有便意的症状。区别于肠道感染的腹泻,此类症状多无腹痛、发热等表现。
3、口腔体征
晨起舌苔厚腻(呈白色或黄色)、口腔黏腻感明显,且异味在餐后加重,刷牙后仅能暂时缓解,这些是湿浊上泛的典型特征。若同时伴有食欲差、腹胀,更提示湿阻脾胃。
三伏天排湿的科学方法
拍打这 3 个穴位
委中穴:位于腘窝横纹中点,是膀胱经的 "排污口"。拍打时取坐位,双腿伸直,用空拳或手掌根部由轻至重拍打,每次持续 5 分钟,以局部发红发热、有轻微酸胀感为宜。可快速疏通腰背湿浊,缓解腰部沉重、腿部酸沉。
曲池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对应大肠经湿浊聚集点。拍打时弯曲肘部,用另一只手的掌心拍打肘窝处的曲池穴,力度以渗透至小臂微麻为宜,每侧 5 分钟。能促进面部油光、皮肤湿热疹等问题的改善,加速浊气排出。
阴陵泉:膝盖内下方凹陷处,是脾经排湿的关键穴。拍打时取坐位,屈膝 90 度,用手掌或空拳垂直拍打穴位及周围区域,持续 5 分钟至局部发热。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改善下肢水肿、小便不利等湿阻症状。
食疗排湿方红豆薏米粥:
材料:炒薏米 50g、赤小豆 50g(注意避免用普通红豆,赤小豆祛湿力更强)
做法:提前用清水浸泡 4 小时,放入砂锅加约 800ml 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煮 1 小时,至薏米开花、豆粒软烂即可,可根据口味加少量冰糖(体寒者建议不加)。
注意:最佳食用时间为早餐后 1 小时,此时脾胃运化功能活跃,利于湿气代谢;晚餐食用需减量,避免夜间水湿潴留。经期女性建议将薏米炒至焦黄色,减轻寒性;长期食用者每周需停食 1-2 天,防止过度渗湿伤津。
三伏天排湿禁忌与注意
1、避免空调直吹:出汗是身体自然排湿的过程,空调温度过低会导致毛孔闭塞,湿邪郁积体内。建议空调温度不低于 26℃,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
2、忌大量饮用冰饮:三伏天阳气浮于体表,内脏相对虚寒,冰饮会加重脾胃湿寒。可饮用温柠檬水、生姜红枣茶替代。
3、推荐 "晒背" 排湿:每天上午 9-10 点,晒背部 15-20 分钟(避免暴晒),借助自然界阳气提升人体阳气,促进湿邪蒸腾。
4、保持适度运动:快走、八段锦等轻运动能促进气血循环,帮助排湿。运动后避免立即洗澡,待汗落再清洁。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此时排湿符合 "天人相应" 的中医理论。通过穴位刺激、食疗调理与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能更高效地排出体内湿邪。
来源:黄帝养生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