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养娃圈流行一句话:中年父母养娃三件套——追高、整牙和护眼。
不得不说,现在的父母实在太难了。养娃路上,处处充满了焦虑。
但就身高这一项,都让人不淡定,看到娃“低人一头”,心里就不舒服,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
平日和妞妞一起玩的几个小朋友,就属妞妞高一点,个子低的家长心里有芥蒂,有时候孩子无意说的一句话,要比个,对方脸上都挂不住了。
在大人的认知中,仿佛个子矮,天生不具优势,在学校会有隐形霸凌,将来步入社会,身高也被异化为“竞争力指标”。
就有研究显示,身高每增加10cm,年薪平均高5-8%,想到这些,就让父母不得不焦虑起来。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变好,孩子的身高也如雨后春笋一样,蹭蹭往上窜。
距今年最新的,2025年的1—18岁男孩、女孩身高表,较往年相比,孩子身高平均往上增高1cm。
很多家长只知道孩子身高,较同龄人是高了还是低了,具体在什么水平线上,并不清楚,通过这张表,可以一目了然。
就拿我家两个孩子来说,大宝今年14岁,表上的标准身高是165.9cm,偏高的数值是173.1cm,实际他的身高是176cm,在他们班中,确实属于高个子范围内;
他们班级的孩子基本上在标准身高范围内,也有个别偏矮的,像是四五年级的小学生。
妞妞今年快五岁了,110cm,她在同龄人中属于偏高点的,但是比起那些运动量大、营养特别好的孩子来说,她其实也不是最出众的。
在这个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身高的几个分水岭:
一个是10岁前,一般男孩的身高普遍是高于女孩身高1cm左右,到了10岁这年拉平;
11—12岁这两年,因为青春期的发育,女孩的身高反超男孩,会出现同龄人中,女孩高于男孩一头;
但是,随着男孩青春期的到来,13岁之后,男孩的身高优势就越发凸显出来,渐渐和女孩拉开了差距。
影响孩子的身高因素有很多,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第一,先天遗传
遗传是影响孩子身高的最主要因素,约占60%~70%的贡献比例。父母的身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生长潜力和最终身高范围。
遗传身高有个计算公式,通过父母身高可粗略估算孩子的遗传靶身高:
例如,父亲是180cm,妈妈是160cm,儿子的预测身高范围是:
(180 + 160 + 13) ÷ 2 = 176.5cm,最终可能在 171.5~181.5cm 之间。
虽然孩子的身高大部分是靠遗传影响,但也并非绝对。
一些家庭父母都不高,但是孩子通过后天优化,如营养、运动,也长成个大高个,让人羡慕。
第二,后天养育
① 营养因素
虽然身高遗传是基础,但是后天营养的优化,让更多人实现了遗传潜力的最大化。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7岁男童的平均身高已达128.3厘米,相比五年前增长了2.1厘米。
尤其是现在农村地区儿童的身高增长尤为明显,城乡身高差距从2018年的3.2厘米缩小至2023年的1.8厘米,这与农村地区牛奶日均摄入量五年间翻了两番有关。
营养直接影响骨骼和肌肉发育,蛋白质是骨骼和肌肉生长的基本原料,现代饮食中肉类、蛋类、奶制品等优质蛋白摄入充足,促进了儿童骨骼发育。
钙和维生素D是骨骼生长的核心物质,牛奶、奶酪、深海鱼等食物富含这些营养素,现代人摄入量远高于过去。
② 运动和活动
很多家长认为,长高就是一定要让孩子补钙。其实,给孩子足量的钙,还需要充足的日照进行合成,加强对钙的吸收利用。
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生长,尤其是像跳跃、跳绳等这些纵深运动,会产生垂直方向的压力,增加骨骼的密度和厚度;
而且,跑步、游泳等运动会加速学业流速,为细胞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帮助孩子长高。
孩子户外运动时长达标,沐浴在日光下活动,血清素的分泌和积累旺盛,到了晚上,血清素就转化为了褪黑素,帮助孩子进入深入睡眠。
③ 睡眠质量
孩子是在睡眠中长个的,生长激素的分泌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睡眠质量高的孩子,个头都不会太低。
生长激素晚上有两个峰值,一个是在22—23点之间,这需要孩子在10点之前入睡,进入第一个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期;第二个是次日凌晨5—7点,所以过早叫孩子起床也不是好事。
④ 其他因素
另外像一些生活环境压力,如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二手烟的环境下可以干扰内分泌系统,而且孩子长期在焦虑、压抑的情绪下,也可能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