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乡讯》2025年8月号(艺文)

涵江发展最新动态,涵江社会最新消息。

欢迎关注,涵江时讯一手掌握!

《莆田乡讯》2025年8月号(艺文)

炒糖豆

□易振环

炒糖豆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我国各地的民间习俗不同。莆田自古有炒豆祭神祈求平安长寿的习俗,由此产生的炒糖豆自然也成了七夕节的一种特色小吃。

莆田地处东南沿海,农历六月是花生、黄豆等农作物收成的季节。七月初,这些已晒干的农作物逐渐进入食用阶段。于是,在七夕这一天,忙罢农活的农户便开始炒糖豆,演绎传统民俗。

黄豆的营养丰富,吃法多样,炒食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吃法。

家在乡村,小时候,每到七夕这天,家里就会炒糖豆。炒糖豆由黄豆和红糖组成。家庭主妇用“米管”量好黄豆,淘洗、浸泡。待黄豆膨胀恰到好处后,沥干水。这样炒的时候不会爆皮,也不易糊。晾干后,将黄豆倒入锅灰刮尽的锅炒,用小火慢炒。炒黄豆对火候的掌握非常重要,一定要用小火哦。刚下锅的黄豆因为是湿的,火候可稍稍大一点。正如苏东坡在烧肉时所言:“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亦如个人的成长,需要好好把握人生每个重要阶段的“火候”,才能不误光阴。挥铲翻炒五六分钟后,黄豆通体金黄开裂,不停地发出“噼噼啪啪”声响,释放出缕缕诱人的清香。

此时,趁柴火正旺,主妇开始煮糖:把成块的红板糖用菜刀切成小块,置入锅里熬制。红糖熔化成汁,及时倒入已炒的黄豆,快速翻炒。条件不错的家庭会舍得加入已剥好的自家种植的花生仁,一起混炒。小孩则会围在灶台旁,眼神随着主妇挥动的铲子来回泛动,开始了焦急又耐心地等待。当糖汁均匀裹住黄豆、花生仁“全身”时停火,即可出锅,装入坩(小陶瓮),盖住防潮。待热气变凉后,糖豆可开吃。这一道程序看似简单,却暗藏着技术。因为要学会用眼识火色,否则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到糖豆的色泽和口感。

炒糖豆是我们童年时代爱吃的美味小食,金灿灿、粘有红糖的黄豆看起来十分诱人。由于黄豆泡一晚上后,内里变松,炒后易脆。七八个豆粒粘成一小团,闻起来又香又甜。吃起来更是酥脆爽口,可算是早期的休闲食品。最佳口感还是晾凉之后的炒糖豆,抓几个颗在嘴里,“嘎嘣嘎嘣”地嚼着,那可真是满口生香。孩子们往往用手掬着往小口袋里装,装满了就去找小伙伴玩。他们聚在一起,比试谁家炒的糖豆香,开始交换着、品尝着、争论着、分享着快乐,好不热闹。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有在成人“吃多会流鼻血”的吓唬声中停下来。炒糖豆既是零食,还能当作下饭菜,一口米粥一口炒糖豆,别有一番滋味。这种充满岁月味道的香气,深深地留在了心里,那曾经拥有的简单乐趣和那一去不复返的岁月,真的令人怀念和回味。

莆仙本地话里有“吃炒豆,活老老”“地生炒豆,爱吃老老”的顺口溜。这一方面寓意吃炒豆,可以长寿;另一方面则说明炒糖豆好吃,吃糖豆能让日子也变得甜蜜。

在我们村里,七夕家家户户炒糖豆,当年家中有丧事的除外。亲戚们需将炒好的糖豆送到那户人家,以示哀悼慰问,颇有“慎终追远”的意思。那天晚饭过后,一家人围坐一团,一边聊天吃炒糖豆,一边仰望星空,听老一辈人给小孩子讲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简约的童年也充满乐趣,尽管只有炒糖豆的香甜。

如今,“炒糖豆”渐渐式微,因为孩子们的零食丰富多彩,对“炒糖豆”激情不再。有些家庭直接从街上购买已炒好的糖豆,体验一下节日的味道。为迎合顾客口味,商家煞费心机,创新改良了炒豆。他们的糖豆保留了花生,用亮眼的红豆替代黄豆,掺入各色小米,用糖浆铸形,做成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的新式糖豆,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

七月七,炒糖豆。这是莆田独特的节日文化,甜甜的家乡味道齿颊留香;浓浓的儿时情趣恍如昨日,在心头泛起阵阵涟漪,那是童年的美好记忆。

慢煮生活

□陈志勇

萩芦溪秀美、纯净、温婉,成为人们亲水的好去处。

佘绮辉 摄

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很多东西正在被逐渐遗忘,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快”,而忘记了生活中的慢与静。

对于久居都市、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乡村慢生活是一剂治愈焦虑和内耗的良药。我经常周末回乡村老家田厝村,放慢脚步,用心感受乡村慢生活的美好和感动。

表弟小曾,是我同村人,已过而立之年,这些年赚了一些钱,头脑活络,坦诚慷慨,热心公益。去年四月份,他拆掉两间旧屋,利用自家的荒芜杂地,修建了一个养心福地。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有书屋、树屋、发呆屋、围炉煮茶、农家柴火灶等,呈现一种“栖息于山野,与天地共枕。闻稻田花香,听蝉鸣蛙声。看满天繁星,伴鸟语起床”的乡村慢生活意境。表弟跟我说:“表哥,帮忙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大气好听的名字。”我苦想了好几天,憋出四个字“在水一方”。因此地处萩芦溪畔且池塘多。

“在水一方”项目完工后,田厝似乎热闹起来。平时,三三两两相约而来的,有朋友,有夫妻,有亲子。在闲暇的时光里,大家喝茶聊天,吃农家饭,体验乡村风情,不亦乐乎?每逢周末或假期,来的人比较多,最多一天有上百人。人们沉浸在幽静的乡村,以欢喜之心,慢度日常,过成自己的诗意和浪漫。

这几年,美丽乡村田厝村变化还是挺大的,环境有明显的改观。树王竹柏、清塘垂钓、荷塘清韵、养心斋、知味书屋等微景观陆续建好。以精致温润和浓郁的人文积淀,赢得了游客的好评。对于田厝村,我的理想定位是“杨梅之乡,养心福地”。当然这个目标能否实现,需要靠村干部和村民齐心协力。

凡是到田厝游玩的,萩芦溪是必去的地方。它经过我老家,是一条文化气息浓厚且充满血性的“母亲河”,也是家乡的“门面”。它以秀美、纯净、温婉的特性,吸引了不少人探秘,成为人们亲水的好去处。夏季,漫步在溪畔栈道,清风吹拂,看流水潺潺、白鹭翩飞、花儿绽放,令人神清气爽。感到疲累时,不妨向温暖的地方流动,紧绷的土壤长不出耀眼的花。

我认为,聆听村庄里的声音,也是一种慢生活的旋律,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狗依然是村子里的重要角色,田厝村养狗的人家挺多的。留守老人或者孤独儿童多喜欢猫和狗,老人们怕孤独,养一只狗在身边陪自己,有时跟它说话。狗是忠厚的,也通人性,主人都很疼的。深夜里,村庄里的人都进入了梦乡,偶尔的几声狗叫,就像是村庄的梦呓。

近几年来,山区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好。在田厝村,飞来飞去的鸟儿很多,有百灵鸟、喜鹊、画眉、翠鸟、白鹭等。善良纯朴的村民,一直把它们当作好朋友,从不伤害,和谐共处。在宁静朴素的乡村世界,鸟儿发出各种各样的鸣叫声,或急切,或婉转,或清脆,或浑厚,忽远忽近,忽高忽低,时断时续。在老家睡觉,我的手机是不定时间的。清晨,总是在鸟鸣声里醒来。夜晚,入林的鸟儿聒噪不已。当我的耳朵里装满鸟声时,仿佛也生出翅膀,如鸟儿一般,自由飞翔在村庄的上空。

被青山绿水滋养的田厝人民,深谙生活哲学,赋予生活最珍贵的慢时光,让生命在自然的韵律中成长,绽花,传香。

乡村的生活,给人的感觉总比城里慢,有的慢了半拍,有的慢了一拍,甚至慢了好几拍,那慢,从村庄深处漫出来,绵绵不绝。那慢,从时光的深处漫出来,便化成诗,化成了禅。一些思想,在慢里闪现出璀璨的火花。一些信仰,在慢里抵达希望的彼岸。

前几个月,老天不给力,没有下雨,一直干旱,老家的荷塘也干涸了,到了五月份才下雨,影响了荷花的生长。六月份原本是荷花盛开的季节,但荷塘水面才冒出一些圆圆的荷叶,慢了两个月。我是急性子的人,经常打电话问老母亲,荷花开了没有?老妈说:“还没有,不要着急,慢慢来,时间一到,自然就开花了。”

生活不是可以着急的事,且慢且慢,静待花开。毕淑敏在她的《星光下的灵魂》里写道:“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花一朵朵开,一瓣瓣地落下,稻谷成熟,都慢得很。”

慢,是时间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慢品人间烟火,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也是一种对岁月的感慨。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跟奶奶去看莆仙戏。说真心话,小孩子看的是热闹,看的是老家戏台边的菜饼、黑蔗、长得好看的女演员,哪里有心去看戏,不过偶尔也会看看,听一会儿,总觉得不耐烦,不懂一个字为什么要千回百转拉得那么长,拖沓啰嗦,感觉很难受。现在有一天午后,村里演戏,我静静地站在戏台边聆听,忽然就觉得那些悠长婉转的调子变得格外动听,像是用声音蜿蜒出一条一条的小径,让人的心绪如流水一般徜徉其中。

这种“徜徉感”是如此迷人,好像带我进入了另一重时空:如不系之舟,如蝴蝶飞舞,如阳光散步,让人安顿下来去抚摸每一寸时光的质感,于是心中也有了片刻踏实的宁静和缓慢。

人生这碗汤,细火慢熬,才能香气扑鼻。

正如作家汪曾祺所言:“不纠结、少俗虑,随遇而安,一颗初心,安静地慢煮生活。”

编辑 | 何媛婷 审校 | 陈琳 编审 | 林亦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美食   艺文   莆田   黄豆   乡村   村庄   火候   芦溪   老家   福地   养心   鸟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