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1.3亿只是零花钱?梅隆家族坐拥44万亿,掌控美国半壁江山

聊起美国有钱人,大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马斯克、贝佐斯这些天天上新闻的科技新贵,但实际上,真正撑起美国经济“地图”的,是梅隆家族这种闷声发大财的老牌豪门。

他们平时见不着面,却悄悄掌控着很多关键资源,这个梅隆家族有什么来历?是他给美国军队捐献的1.3亿美元军费吗?

梅隆家族:美国财富圈里的“隐形大佬”

梅隆家的发家史,得从两百年前的移民潮说起,1813年,家族创始人托马斯・梅隆生在北爱尔兰,5岁那年因为爱尔兰闹大饥荒,跟着家人漂洋过海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当时大多数移民都在做小买卖、干体力活,但托马斯不一样,他脑子特别活,受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影响,认定房地产、煤矿、银行这些“硬通货领域”才是攒家底的关键。​

至于他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史料里说得模模糊糊,不过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靠结婚起家”,他娶了个家境不错的妻子,借着岳家的资源和人脉,才算真正打开了商业大门。

这种“靠联姻整合资源”的操作,后来成了梅隆家扩张的常用手段,跟欧洲那些老贵族“靠结婚巩固地位”的路子一模一样,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快攒够“游戏资本”。​

真正让梅隆家从“普通富商”升级成“顶级豪门”的,是托马斯的儿子安德鲁・梅隆,1921年到1932年,安德鲁当了三届美国财政部长,算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最久的财长之一。

这个职位就像游戏里的“VIP特权卡”,让梅隆家直接打通了“金钱”和“权力”的通道,靠着制定偏向自家企业的财政政策,家族在金融、钢铁这些领域赚得盆满钵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彻底进入了扩张的“黄金期”。​

现在的梅隆家,手里攥着上百家企业,业务范围能从金融覆盖到钢铁、铝合金、煤矿,再到房地产、造船、军火,基本上能赚钱的行业都没落下。

单说金融领域,2007年纽约银行和梅隆金融公司合并成的纽约梅隆银行,不但是全球最大的托管银行和证券服务公司,还是世界六大投资管理公司之一。

2022年初的数据显示,这家银行托管的资产就有44.3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美国打阿富汗战争总共花了4万亿美元,梅隆家管的这些钱,够打10次阿富汗战争了。

除此之外,梅隆家还持有瑞士信贷银行的股份,这家银行可是全球金融圈的“硬通货”,沙特国家银行占了10%的股份,卡塔尔国家投资局也占了6.78%,能跟这些国际资本“组队”,足见梅隆家的实力。

就算是实业和教育领域,他们也没放过,美国钢铁集团、美铝集团、通用汽车、固特异轮胎、亨氏食品、洛克希德马丁这些知名企业,背后都有梅隆家的资本,卡内基梅隆大学、耶鲁大学、匹兹堡大学这些名校,也常年拿他们的捐款。​

最有意思的是,梅隆家特别低调,跟马斯克天天上热搜的风格完全相反,别说家族成员很少露面,就连现任掌门人蒂莫西・梅隆的近期照片都难找着。

其实他们这么做,本质上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手里攥着太多核心资源,要是太张扬,很容易被公众盯着“资本垄断”的问题,低调点才能安稳地守着家业,这也为后来那笔1.3亿的捐款埋下了伏笔。​

1.3亿匿名捐款:资本和军方的“暗戳戳互动”

美国政府停摆那阵儿,五角大楼突然宣布收到一笔1.3亿美元的私人捐款,专门给军人发工资,这事儿一出来,整个美国社会都炸了锅,谁这么大手笔?​

这事能闹这么大,时任美国高层特朗普也“功不可没”,他在记者会上说,捐赠者是自己的“朋友”,但因为对方不想露面,所以不能说名字。

这种“说了又没完全说”的态度,非但没平息争议,反而把媒体的好奇心勾到了顶点,一开始,印度斯坦时报猜是马斯克和他的朋友,毕竟马斯克平时就爱搞大动作,跟政界、军界也走得近,看起来就像能接下这种“大任务”的人。

但没过多久,这个猜测就被推翻了,马斯克团队也间接说“不是我们”,这下线索又断了,大家跟玩游戏卡关了一样,不知道该往哪走。​

直到25号,美联社、《纽约时报》这些权威媒体突然放出消息,说白宫有“知情人士”透露,捐款的可能是亿万富翁蒂莫西・梅隆。

但这消息跟没说一样,记者追问白宫,白宫啥也不说;联系蒂莫西・梅隆本人和他公司的人,也没人回应。

其实仔细想想,这笔“匿名捐款”根本不是简单的“做好事”,现代民主制度下,军队的钱本该从国会拨款、政府预算这些公开渠道来,目的就是防止资本掺和军队的事。

但这次私人捐款一介入,直接把钱给了军队,本质上就是资本想跟军方“搭关系”。​

更让人琢磨的是捐赠者为啥要“匿名”。要是真为了“爱国”,公开名字既能赚名声,又能提升家族形象,百利而无一害。

但他偏要藏着掖着,说白了就是怕麻烦:一方面,“私人给军队发工资”这事太敏感,容易引火烧身,招来法律审查;另一方面,也是想悄悄给军方递个“友好信号”,为以后在军火、军工这些领域合作铺路。​

如果真的是梅隆家族捐献的,1.3亿美元真不算啥,蒂莫西・梅隆个人净资产大概7亿到40亿美元,这笔钱最多只占他财富的18%,用这点“小钱”换跟军方的长期联系,怎么看都是笔划算的“投资”。​

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笔钱也没多大用,美国现役军人大概130万,平均分下来每人也就100美元,根本解决不了停摆期间的薪资问题。

说白了,这更像梅隆家的一次“实力秀”,告诉外界“我们有钱有能力”,同时也给政界递个话“我们能提供支持”,为以后拿更多“政策红利”做铺垫。

争议与博弈:国内吵翻天,国际也扯进来

1.3亿给美军捐款这事,不光暴露了美国“资本和权力搅在一起”的问题,还引来了一堆争议,甚至不小心把中美博弈也扯了进来。

先说说美国国内的争议,民主党首先站出来反对,说私人给军队捐款“不合规矩”,按美国的规定,私人捐的钱只能用在修军校、军医院这些“基础设施”上,直接发工资根本超出了允许的范围。

法律专家也跟着质疑,说这可能违反了《反赤字法案》,因为法案明确规定,联邦政府不能用国会拨款以外的钱办公,军队发工资本该是国会管的事,私人插进来就是踩红线。​

安全领域的专家更担心,说私人捐款可能成为“境外势力渗透”的口子,要是捐赠者跟国外资本有联系,这笔钱说不定会变成影响美军决策的“工具”,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就算没有境外势力掺和,资本跟军队走太近,也可能让军队“变味”,不再保持中立,反而成了资本的“保护伞”,这对美国的民主制度来说,可不是件好事。​

更有意思的是,这事还跟中美贸易博弈扯上了关系,中美贸易会谈结束后,贝森特在ABC电视台采访时说,“觉得中国会推迟一年稀土管制,换美国解除100%对华关税”。

这话听起来跟捐款没关系,但本质上跟梅隆家“用捐款换联系”的思路一样,都是“拿利益换利益”的逻辑。​

不过贝森特这话说得有点“一厢情愿”,稀土这东西,就像游戏里的“核心材料”,新能源、半导体、军工这些领域都离不开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管制政策就是保护自己的“核心资源”。

要是中国真要调整政策,肯定得要美国在关键领域让步,绝不是简单的“减免关税”就能打发的。​

现在中美博弈的焦点在哪?台湾问题、科技制裁这些“地缘战略领域”才是关键,要是美国不在这些事上做出实质性让步,中国根本不可能松稀土的口子,毕竟稀土关乎国家战略安全,就像游戏里的“终极装备”,哪能随便交出去?​

回头看整个事件,1.3亿美军捐款看似是件孤立的“慈善事”,其实就是美国“资本和权力缠在一起”的缩影。

以后随着全球资本流动越来越复杂,资本和权力的“博弈”还会以更多形式出现,怎么平衡资本利益和公共利益,不让资本反过来操控权力,这不仅是美国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都得面对的“终极任务”,毕竟谁也不想看到,游戏规则被少数“顶级玩家”悄悄改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历史   半壁江山   零花钱   美国   家族   资本   领域   军队   中美   稀土   托马斯   私人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