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的少林寺,山门冷清原来如此荒凉,荒得连匾都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说起少林寺,很多人脑海里是金庸小说的寺墙深深、拳脚翻飞。可一百多年前的少林,不是武林至尊,而是荒山废寺。山门冷清得连香客都懒得走近一步,僧房塌了半边,塔林被草盖住。

武功在手,挡不住乱世来敲门

民国初年,少林寺的日子并不好过。庙堂外头是军阀乱战,庙堂里头是香火稀疏,日子一天天冷清下去。1912年,僧人云松恒林撑起了场面,他不念经搞武团,叫来几百名武僧,拉起一支“少林保卫团”。这支队伍不是练着玩的,是真枪实战地护着登封周边的几十个村。

那时候地头蛇四处作乱,抢粮抢人抢庙香。少林保卫团就像民间武装一样,逢贼就打,不讲空话。有记载说,当地几处市集能恢复秩序,全靠这批穿僧衣拿棍棒的“活佛”。

恒林说不上是什么高僧,他更像个基层军事长官。手下武僧天天练功不够,还要学习枪械防守,少林寺变成一座非正式兵营。老百姓信这个,来寺里求平安,顺便把点香钱也留下,算是少林这段时间少有的“营收复苏”。

但社会乱得很快。1920年开始,河南遭遇旱灾,农田颗粒无收,饥民暴动。没吃的,不如当土匪,抢一把算一把。少林保卫团这时候火力开到最大,几次正面冲突都打退了来抢庙的武装匪帮。

这时候的少林寺,在地理意义上是庙宇,在现实层面更像一座武装据点。恒林没出山弘法,但出了名。他的名号传到洛阳、开封,被人称作“能打的和尚”。

一时间,僧人数量增多,香客也多,庙内修缮开始恢复,一副“乱中图存”的景象。但风头刚起,就被另一股更大的风吹灭了。

1927年,恒林圆寂,保卫团群龙无首。几位高徒曾试图维持局面,甚至还有人加入北伐军。但树倒猢狲散,外面的局势也更加复杂,少林寺再没撑起往日的“保安公司”身份。

火从庙门起,武僧没逃掉,佛像也烧光

1928年,河南战事升级。冯玉祥系下的石友三军队扫荡中原。这支队伍没太讲理,也不讲文化遗产保护。他们进登封,看见少林寺墙高院大,香火旺盛,一拍脑袋:拿来当临时指挥部,顺手还能搜点军费。

没两天,军队进驻寺院。有人住佛殿,有人睡塔林,粮草兵器都堆在大雄宝殿,几尊佛像被当成架枪的支撑物。

紧接着,一场谁也不知是意外还是蓄意的大火从禅堂开始烧起。一夜之间,千年古寺成了灰堆。天王殿塌了,钟鼓楼被烧穿,大雄宝殿的屋顶整个不见,塔林一片焦黑,佛经经卷也没剩几本。

据说那场火连烧了两天两夜,附近村庄的人站在几里外的山头上都能看见火光。

当时在寺里的武僧不少都战死或失踪。一些残存僧人逃到山中,有的换衣脱僧装,藏身乡野,再没回过寺门。还有几位老僧爬上山崖,徒步翻山离开登封,之后再无音讯。

等军队走了,剩下的是一地焦土,几堵立着的残墙,以及一地佛像残臂断足。传说中可以演出罗汉阵的少林寺,此刻连罗汉都不见。

更悲哀的是,这场火烧之后,没人能承担修复的责任。政府顾不上,信众也没能力,僧人走了,财力没了,香火自然断绝。

接下来十多年,少林寺几乎成了一座“鬼庙”。除夕没人敲钟,三月没人祭祖,塔林里草长得跟人一样高,猴子在倒塌的殿宇间蹿来蹿去,老鼠住进了法堂地窖,连本地人都不愿靠近。

山门冷清,不是传说,是日常。香客没了,香炉里长灰。功夫没人练,木人巷塌了一半。佛像身后是烟熏火烧的墙,没名字也没人问。

这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少林,不是电视剧里跳来跳去的热闹,也不是电影里满山飘逸的袈裟。它是荒凉,是断代,是没人管没人理的惨淡现实。

荒废的不只是寺门,还有一整代人的记忆

火灾之后,少林寺像是突然被历史剪掉了一整段章节。不再是武林圣地,不再是百年古刹,更不是香火鼎盛之地。此后的几十年,它变成了一个沉默的废墟。

少林寺这块牌子还挂在登封,但寺里的真实状态,只能用“活寂寞”来形容。庙门是开的,人却不进。僧房剩下几间不漏雨的,供养全靠山下偶尔捐几把米。庙堂里连清扫灰尘的人都请不起,老僧人扫一遍要喘三口。

从1928年那场火烧完之后,大多数时间,少林寺就是一个“只剩名气”的地方。外头的人提起少林,说得热血沸腾,真正来过的人却只会摇头:没和尚、没钟声、没香火、没秩序,除了塔林还能撑撑场面,别的都是灰头土脸。

塔林成了少数还能说明“这里曾经辉煌过”的地方。可即使如此,也没人修护。砖缝生草、塔基歪斜,不少古塔被风吹倒,塌在那里没人搬,没人看。偶尔下雨,山水冲刷泥地,一不小心还能冲出几个碎佛像头。

本地村民慢慢地也不愿靠近少林寺。一是荒凉,二是“破庙闹鬼”的乡俗心理。老一辈说过,烧毁之后的少林寺晚上经常传出钟声、哭声、木人走动的声音,没人验证,也没人想验证。

偶有访客,问起怎么没有和尚迎客,常被村民一句“都逃了”带过。

这个尴尬位置让它陷入“名声还在,人心已散”的怪圈。没人接手重建,僧人不敢归山。那段时间,少林功夫也在下坡路。武僧弟子各自为生,有的做保镖,有的去戏班子演拳脚,有的混在武术学校里教套路。没有组织,也没有血脉延续,很多拳法招式变成“听说那招叫铁布衫”的传说。

当外界说少林功夫没落,其实不准。它不是没落,是没处安放。少林寺这个壳子空了,那些曾在里面练拳、参禅、扫塔、打柴的人,只能流落各地。身体里还记着功夫,但心里没有庙门了。

有人试图复修过几次。每次都以资金匮乏、争议不断告终。捐款人问:修好能做啥?管理单位问:修了谁来管?僧团问:有没有住持指挥?一圈问下来,每次都是先修塔,没多久又塌一座。

文物单位来过,考古队查过,学者写过报告,也拍过照片。结论都一样:再不保护,整个寺院就成遗迹了。

这几十年里,少林寺像个沉在沙底的铁船,只剩一半桅杆露在外面。知道它的还会提一句“真可惜”,但没有人能拉它上来。

不只是山门冷清,更冷的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正在断掉。过去少林寺不是简单的宗教场所,它是民间正义、武术精神、僧俗共修的缩影。现在这些内核被火烧光,只留下石碑和被草埋住的塔。

真要说那时候少林寺是什么样?四个字:不堪一提。

从一片废墟到全球名片,复兴不是神迹

直到1980年代,情况才开始悄悄变化。不是忽然某个高僧回来把寺庙点亮,也不是国家某天突然拨巨款重修,而是几个微不足道的契机拼凑出一个复苏的可能。

一开始是登封地方政府在整理旅游资源。那时候说不上什么“文化自信”大词,就是觉得这地方有名气,哪怕破,也比没名的庙强。

随后一些文化研究者呼吁保护塔林、恢复寺院。他们不是出家人,是搞考古、搞文保的,先搞档案、修资料、挖老图,发现这里还有点救。

更关键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外国武术爱好者开始往登封走。有日本人、美国人、法国人,他们不是来烧香,而是说:“我们想看看少林功夫原来长什么样。”这时候的少林,像个穿旧衣服的老艺人,突然被台下观众点名喊上舞台。

地方政府开始投钱,修缮山门、法堂、大殿,招募愿意住庙的僧人,鼓励武术学校跟寺庙联合办学,一点点把“文化+旅游+功夫”拼出了一张新名片。

过去荒得能放羊的塔林,现在竖起围栏;过去没人看管的僧房,现在住着僧人;过去杂草乱窜的武场,现在每天都有上百人练拳。

中间也有争议:有人说现代少林太商业,有人质疑武术是否变味。但不管怎么说,它回来了。山门重新挂起匾额,香火回来了,武僧也有了新徒弟。那些曾经消失的庙钟,如今每天按时响。

少林寺从来不是神迹,而是一次次“从废墟爬起来”的平凡复苏。一百多年前,它确实荒凉、确实冷清,连庙门都快塌。但它没被历史彻底遗忘,甚至成了一个国家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百年前,山门冷清,是战乱的缩影;百年后,游客如潮,是传承的证据。这就是少林寺的轮回,也是一段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历史   山门   少林寺   原来如此   荒凉   冷清   年前   塔林   少林   登封   僧人   武僧   香火   佛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