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孩子玩手机,是最让家长头疼的事,管又管不住,不管又着急。
有些家长有很丰富的教育经验,有些家长对孩子投前投入很多,陪伴也很全面,有些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都想不明白曾经那么上进闪耀的孩子,怎么会被手机瘾所裹挟。
除了手机和游戏,似乎没有什么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与快乐。
我家娃有很长一段时间,对手机也是非常迷恋,基本从拿到手机到上学的前一秒,都不会放下来,一天玩十几个小时都是常态化。
非常着急和生气,用了很多办法,吵,骂,商量和讲道理,表示高中时间紧迫,不能再这么嚯嚯时间和当混子了,只换来一句:
你焦虑个啥,都说不管我学习了,都说给我自由了,我愿意玩你别管。我学不好,是我的事,我愿意承担后果,跟你有啥关系。
真是要把我气炸,胸口堵着一口气,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废了,但又真的管不了,只能心塞和叹气。

但我越是这样,孩子的手机瘾越大,眼见事态失控了,感觉这样的模式不行了,那就暂且允许孩子这样,先自救。
于是,我做了三件事,先自我救赎,而不再想着改变孩子:
第一件事:后退一步,不再干预孩子手机使用了,先稳住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焦虑。
本着管不着就后退的原则,觉察之后,我做了一个决定:
如果我不能管孩子的手机,那么就不要让自己失控的情绪或充满责备与评判的语言,成为更大的问题。
然后把手机与学习的问题,进行课题分离。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我只能提醒,但不能强迫,也强迫不了。
如果说了不听,提醒了无视,孩子已经做出了选择,而我只需要尊重。
那么孩子碰壁了,吃亏了,疼了或受伤了,这是他自己的事,跟我无关。
即便我再怎么担心和难过,心疼孩子,感觉这么摆烂很不应该,那也只是出自我个人的感受与观点。
我不会将自己的不满与落差感,再投射给孩子,也不会控制和试图改变。
稳住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焦虑,将自己从孩子玩手机的焦虑循环中,将自己解救出来。
孩子依然会玩,但没有了我跟他之间的情绪拉扯,玩一阵他自己会反思,会评判,会复盘自己这么做,不太行。
慢慢孩子就会启动自救功能,请求我协助收手机或者卸载游戏软件。
第二件事:觉察孩子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增加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感与价值感。
有家长会说,如果不收手机,随孩子玩,那么就会一直玩到嗨,直到彻底上瘾,黑白颠倒。
有可能会这样,但还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像我家孩子不会一直沉溺,他有上进心,也不愿意自己一直这么废下去。
玩得太嗨时,有自责,有内疚,也会自我暗示不能这么一直浪费时间。
这时候他会跟我聊他的想法,聊他在人际关系,生活和学习中的低价值感,觉得自己除了学习一无是处。

而当学习也不顺时,就失去目标和动力了,游戏和手机他不是很想玩,只是太无聊了,作为逃避出口了。
我这时就顺势鼓励孩子,有这个觉察很棒哦,将自己玩手机和游戏的动机能挖掘出来,难能可贵。
知道自己缺什么,就刻意去补什么吧。
如果觉得自己人际关系有点弱,那就主动跟别人打交道,敢于迈出第一步,后边的九十九步就会变得很容易。
越害怕什么,越去直面什么,越觉得自己哪里不太好,越是勇敢去突围。
在你勇敢的过程中,体验感和价值感才会慢慢如约而至。这样就不必依赖虚拟世界提供的情绪价值和成就感了。
第三件事:改变对孩子的反馈方式,从批评指责转变为温和肯定。
我不再管孩子后,跟孩子坦诚沟通后,我跟孩子的亲子关系也愈发和谐。
我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也觉察到这个有点自卑的小孩,是之前被我批评太多,要求太高,管得太严,明明很优秀,却处处自我否认。
原本挑剔和指责只是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却没想到让孩子更内耗和自我怀疑与不自信。

接着我就改变了反馈方式,只肯定不批评,放大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孩子每天跑步,我就夸他有毅力,自律,做到了少有人做的事,妈妈也被他激励得不敢偷懒;
孩子睡前读书,我就肯定他阅读让他的语文成绩突飞猛进,也连带着英语阅读也起飞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太赞了;
孩子写作业顺畅,某一科考得好,我就夸他结果是努力的一种,运气也是另一种努力的见证。
孩子对自己愈发有信心,主动提出以后周末回来,请我不要把手机给他,作业不写完,不允许他开电视,还打趣说,自己能不能再进一步,就看我能不能收掉手机了,手机是他前行路上最大的阻力。
这甜蜜的负担哈。从来不提手机,从来不管手机,孩子却主动提出让我管控手机,这变化的底层逻辑是:
改变对孩子的反馈方式,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提升价值感,成就感,胜任感与自主感,不唠叨,不评判,用更多的时间自我成长,家长稳住了,孩子才会稳。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