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圆明园的修建历史得从1707年说起,当时,康熙皇帝把西郊的一处园林赏赐给了四儿子胤禛,胤禛后来继承皇位,成了雍正皇帝,雍正给这座园子取名“圆明园”,寓意着圆满和谐、光明普照。
雍正当上皇帝后,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把它打造成夏天避暑的宫殿,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夏宫”。
后来,各代皇帝不断扩建,让圆明园成为一个占地很大的皇家园林,园内景色优美,既有江南园林的秀气,又有北方景观的雄伟,皇帝和后妃们经常在园中避暑赏景,他们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圆明园。
圆明园占地有350多公顷,光水面面积就大约140公顷。它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三个园子组成,在那个时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呢!这里既有江南园林的秀丽景色,又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是中西风格融合的佳作。
圆明园里有个西洋楼景区,这是我国头一回按照欧洲风格建造的园林,就位于长春园的最北边。
当时负责修圆明园的是雷氏家族,这个建筑世家连续七代都管着皇家园林的监修工作,像圆明园、颐和园都是他们负责的。
不过雷家人不懂西洋建筑的样式,所以西洋楼景区就请了西方的传教士来设计监工,其中有意大利人郎世宁,还有法国人蒋友仁和王致诚,中国工匠则在一旁帮忙建造。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这个美丽的园林也迎来了它的末日。
十九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无力抵抗咸丰帝逃离,留恭亲王议和,侵略者背信弃义攻入圆明园,圆明园变成人间炼狱。
圆明园一步步走向毁灭,侵略者的丧心病狂令人发指。
联军冲进圆明园,被里面的东西惊呆了,到处都是钟表玉石金银和名家字画,接下来就是疯狂的抢劫,法国军官在日记里写,他两天就抢了超过三千万法郎的东西,他们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了,剩下的园林建筑和树木直接一把火烧了。
这是圆明园被焚毁13年后的1873年,德国籍中国海关官员阿理文拍摄下的圆明园西洋楼遗址。
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其命运并未终结,而是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经历了多次劫难,包括石劫、木劫和土劫。
1900年,八国联军又一次闯进圆明园掠抢,他们不仅抢金银财宝,连地砖、木料这些建筑材料都不放过,一股脑全给运走了。
剩下的一些石雕,也被周边村子的村民拉回了家,有的用来修自家房子,有的拿去搭猪圈,还有的盖了牛棚,就这么一番折腾,如今园子里保存下来的建筑少得可怜,原本还有15%呢,现在连1%都不到,这就是现在咱们看到的圆明园的样子。
如果圆明园没有被毁,我们会看到精美的西式小洋楼,栩栩如生的兽首喷泉,夏天荷叶田田,春天海棠满树的景象。
可惜这一切都只能存在于想象中了,这段历史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昔日庄严的皇家园林,却成为了村民的牧场......150年,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虽然仅仅称得上是一个小小的节点,可它在圆明园的历史中,却也曾铸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一场三昼夜未熄的大火,在北京西郊熊熊燃烧,控诉着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诉说着封建王朝的风雨飘摇,更炙烤着每个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决心。
圆明园用150年时间谱写了华丽的乐章,可却在另一个150年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苍凉。
1860年,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悍然下令烧毁圆明园。
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使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中外罕见的艺术宝藏化为废墟。
余烟未了,清政府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签订了《北京条约》,这使帝国主义列强在对这一宏伟无比的皇家博物馆进行疯狂劫掠、野蛮焚毁后,还掠夺了我国九龙半岛及北方大片领土,就这还不够,侵略者竟还索要1600万两白银作为“奖赏”,这般行径着实令人切齿痛恨。
在圆明园中,既能寻得仿照杭州西湖景致打造的“曲院风荷”,又可见到复刻苏州狮子林神韵的“文源阁”,此外,园内还矗立着带有巴洛克风格的西洋楼。
圆明园曾珍藏着多达20万件文物,这些文物时间跨度极大、品类极为丰富,上至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下至唐宋年间的书画佳作;既有我国古代典籍《四库全书》的副本,也有法国路易十五馈赠的天象仪。
然而,在圆明园惨遭洗劫之后,超过400辆马车载着劫掠的珍宝被运往欧洲,近万册《四库全书》副本也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圆明园海晏堂喷水池畔,往昔曾矗立着十二尊兽首铜像,它们依十二时辰交替之序,循环往复,逐个喷水以报时。
每天正午时分,十二兽首则会同时喷涌水流,形成壮观的“水力钟”奇景,然而,1860年,这十二尊珍贵的兽首惨遭侵略者切割掠夺,至今也未能全部回归。
如今,七件兽首,虎首、牛首、猴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都已经回到了祖国。
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这五个生肖铜首,到现在还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这是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俯瞰,满地的断壁残垣,一片荒凉的景象......
一些西方人在海晏堂背面聚餐,从照片上中国随从的服饰和头上的辨子可看出来,应该是清朝末年。
1939年,几个老百姓正在盗挖圆明园建筑基址的老照片,这些人为了得到木桩而将原有建筑基址破坏,实在令人感到可恨。
民国时期,贪心之人竟人拉肩扛地从圆明园“偷”木料。
这是一些以图画还原的,圆明园各个地方的被破环前的对比,首先就是大水法。
大水法,圆明园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一处以喷泉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也是咱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经典的插画。
海晏堂,建于乾隆二十四年,也是就是1759,是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这儿没有被破坏以前,左右排列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按古代十二时辰的顺序,各轮流自口喷水两个小时,正午时刻,所有生肖一起喷水。
这个设计特别有新意,让我们再一次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
方外观,是一座清真寺,是乾隆皇帝专门为他的维族妃子香妃修建的,每个星期五,都会有四名精通伊斯兰教的人陪着香妃来这里做礼拜。
黄花阵,又称万花阵,这里像是一座迷宫,也是如今唯一一个可以近身体验的遗址。
谐奇趣,建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这里曾是为皇帝演奏中西乐器的地方。
当我们站在2025年回望: 那些被掠夺的十二兽首仍在归家路上 断壁残垣间萌发的新绿却告诉我们——文明从未真正消亡
历史是一面镜子,圆明园两个150年的历史记忆,正是这样一面明镜,抚今追昔,这面镜子不但照出了帝国主义列强摧残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更照出了文明古国落后也会挨打的残酷现实。
然而,一个半世纪过去了,时间并没有抚平中国人的伤痛,无论是追回兽首,追讨海外流失文物,还是修复遗址,抑或是在异地 “重造”,都是我们对抚平伤痛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时至今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盛景虽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但这里依旧沉淀着数不清的历史记忆。
当人们踏入这片断壁残垣的废墟,耳畔似乎隐隐传来历史的低吟,心中也不由自主地涌起那份面对沧桑巨变时的震撼与深深的无奈。
人民网——圆明园罹难150年 震撼今昔对比(组图) 2010年10月19日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