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当AI算力需求以指数级飙升,传统闪存技术早已陷入“速度瓶颈”的困境,美日韩主导的存储芯片专利墙更是让后发国家难以突破。
就在此时,复旦大学团队10月初发表的成果,打破的封锁,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成功问世,性能直接“碾压”现有Flash闪存技术。
这项被命名为“长缨(CY-01)”的技术突破,为何能让美日韩紧急磋商应对?它又将如何改写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全球格局?
这颗颠覆性芯片其实是一场历时五年的技术攻坚成果,早在今年4月,周鹏-刘春森团队就已在《Nature》亮出“底牌”。
“破晓(PoX)”二维闪存原型器件实现400皮秒超高速非易失存储,创下全球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的最快纪录,为打破算力困境提供了底层原理支撑。
仅仅半年后,团队便通过“原子级器件到芯片(ATOM2CHIP)”技术,将原型器件升级为全功能芯片,完成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化的关键一跃。
最令人惊叹的是其硬核性能:基于CMOS电路控制的全片测试支持8位指令操作、32位高速并行操作与随机寻址,良率高达94.34%,远超行业对新型芯片的预期。
更关键的是,二维闪存单元支持20纳秒快速操作,单比特能耗低至0.644皮焦耳,这组数据意味着它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数据读写,同时把能耗控制在传统闪存的几十分之一。
对于需要高频数据交互的AI训练、大数据分析等场景来说,这样的性能提升堪称“降维打击”。
这项突破的核心,在于破解了二维材料与成熟CMOS工艺融合的世界级难题。
二维半导体材料厚度仅有1-3个原子,如同一张超薄的“原子薄膜”,而CMOS电路表面布满高低不平的元件,直接铺设必然导致材料破裂。
就像在错落有致的城市上空铺展薄膜,平整度难题曾让全球研究者束手无策,此前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虽开发出“hypotaxy”二维半导体合成技术,能在多种衬底生长单晶薄膜,却始终未能解决与CMOS集成的工程化问题。
复旦大学团队另辟蹊径,从二维材料的柔性特质入手,开创了模块化集成方案:先将二维存储电路与CMOS电路分离制造,再通过微米尺度通孔的高密度单片互连技术实现集成。
这种创新工艺让原子级厚度的二维材料与CMOS衬底完美贴合,最终实现超94%的良率,而这一思路恰好避开了美日韩在传统硅基存储芯片上的专利陷阱,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技术路径。
在半导体产业中,“与现有产线兼容”是新技术快速落地的关键,这正是“长缨”架构的另一大优势。
当前全球绝大多数集成电路依赖成熟的CMOS产线制造,产业链配套极为完善。
团队精准判断:将二维器件融入传统CMOS产线,既能加速新技术孵化,又能为陷入瓶颈的CMOS技术注入新活力。
这一决策大幅缩短了技术产业化周期,要知道,从首个原型晶体管到第一款CPU曾耗时24年,而“长缨”架构借助现有产线,有望将这个过程压缩至数年。
从行业格局来看,这项突破正击中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痛点”。
长期以来,我国在存储芯片领域受制于美日韩专利壁垒,仅NOR闪存市场就被美光、三星等企业占据主要份额。
而二维存储恰好是最适合率先产业化的二维电子器件类型,它对材料质量和制造工艺要求相对温和,性能却远超现有技术。
周鹏团队的判断精准且务实,存储器可能产生颠覆性应用场景,这正是中国实现换道超车的绝佳切口。
对中国而言,这项技术的战略价值远超芯片本身,在AI、大数据等前沿领域,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对高速低耗存储的需求日益迫切。
目前主流存储架构需通过多级分层实现数据调度,效率低下且能耗高昂,而“长缨”架构支撑的通用型存储器有望取代这一模式,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底层硬件支撑。
更重要的是,团队已计划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3-5年内将集成水平提升至兆量级,期间产生的知识产权和IP可授权给国内企业,加速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消息传出后,美日韩的反应印证了技术的冲击力。
作为全球存储芯片的传统霸主,三国企业长期掌控核心专利与市场份额,如今面对中国在二维存储领域的“降维打击”,紧急召开行业会议磋商应对策略。
这背后是对既有利益格局被打破的焦虑,一旦中国实现二维闪存产业化,不仅能摆脱对进口高端存储芯片的依赖,更能凭借性能优势抢占全球市场,重塑半导体产业的权力版图。
值得关注的是,复旦大学的突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中国二维半导体研究厚积薄发的影子。
此前韩国虽在二维材料合成技术上取得进展,但未能解决系统集成难题,欧美团队的研究多停留在材料性能优化阶段,缺乏工程化思路。
而中国团队通过“材料创新+工艺突破+系统设计”的全链条攻关,构建起“长缨(CY-01)架构”的跨平台设计方法论,涵盖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关键环节,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
从实验室到产业园,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赋能,这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承载的不仅是存储技术的革新,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突围的希望。
随着实验基地的建立与产业化推进,未来3-5年,我们有望看到国产二维闪存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AI时代提供更高速、更低能耗的存储方案。
当“卡脖子”的专利墙被突破,中国半导体终将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真正的“降维打击”,而这一天,已因这项突破变得不再遥远。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