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亚洲糖王”“酒店大王”闻名的郭鹤年,总爱戏称自己是“小生意人”,但实际上却是如今堪称全球最富有的百岁老人。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自2006年福布斯首次发布马来西亚富豪榜,他便稳居榜首,是马来西亚乃至全亚洲商界公认的华人领袖。
但比起富可敌国的身家,更让世人铭记的,是他当年瞒着全世界,为中国办妥的那件“关键大事”······
1973年的中国,正处在冷战封锁的艰难时期。
食糖成了紧俏货,不仅老百姓日常用糖紧张,食品加工等行业也面临“无糖可用”的困境。
更棘手的是,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竟然还欠8100万美元,想从国际市场采购物资,连“花钱”的底气都不足。
就在这危急时刻,远在东南亚的“亚洲糖王”郭鹤年,接到了一份特殊的“邀约”。
这份邀约来自华润外贸部的两位高管,濮今心和林中鸣,会面地点选在了香港宝华大厦。
见面后,郭鹤年才知晓中国急需采购30万吨食糖(按现在的计量标准折合100万吨),最好能用最低价收购。
郭鹤年一听就明白,这事不好办。
要知道,他“亚洲糖王”的名号在国际糖市早有分量,一旦“中国大额购糖”的消息曝光,国际糖价至少得涨20%-25%,到时候不仅采购成本飙升。
但看着祖国面临的困境,他没多犹豫,当场就应下了这件“冒风险的事”。
正因为清楚消息泄露的后果,郭鹤年从一开始就做了周密到极致的安排。
巴西作为当时全球唯一能一次性供应30万吨食糖的国家,他特意挑选了身边最信得过的亲信,让对方伪装成普通商人,还反复叮嘱“全程只说葡萄牙语,绝不能提‘中国’两个字”。
毕竟巴西官方和商家大多熟悉葡萄牙语,这样的伪装能最大程度减少怀疑。
不仅如此,为了避免自己公司的动向引起国际糖商的关注,郭鹤年还做出了一个“牺牲”。
暂停公司主营业务两个月,连账口都临时冻结了。
要知道,当时他的糖业生意正处于上升期,暂停业务意味着直接损失利润,但在帮祖国这件事面前,他半点没含糊。
让人佩服的是,郭鹤年还主动“现身”打掩护。
那段时间正好赶上日内瓦国际糖业会议,他特意高调参会,全程表现得“生意低迷、想找合作”的样子。
一会儿跟老客户抱怨“最近糖价不稳,单子不好接”,一会儿又主动跟新厂商递名片“要是有好资源,还请多关照”。
期间有不少英国商人试探着问他“听说巴西有神秘的亚洲买家在扫货,会不会是你啊?”,他还故作轻松地摆手:“我哪有这实力,估计是哪个新入行的小商人吧”。
同时还故意增加了社交频次,今天跟这个吃饭,明天跟那个喝茶,就是为了分散大家的注意力,让没人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中国采购”这件事。
更令人叹服的是他的期货操盘智慧。为规避单一市场大量买入的冲击,他派团队同时在纽约、伦敦、巴黎三大期货中心"少量多次"建仓,像撒胡椒面般分散风险。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鹤年的周密安排终于有了结果。
巴西政府被他团队的诚意和专业打动,最终以友好价签下了30万吨食糖的现货合同。
更关键的是,就在现货采购完成后没多久,国际糖价果然如他预判的那样开始飙升,从130美元/吨一路涨到了190美元/吨。
这时候,他之前在三大期货市场建的仓就派上了用场,逐步抛售期货后,一算账竟赚了500万美元外汇。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郭鹤年一分没留,把这500万美元全额交给了中国。
而且整个过程中,他不仅没赚半分中间商差价,连团队去巴西的差旅费、谈判时的招待费、运输食糖的运费,全是自己公司倒贴的。
要知道当时中国还欠着8000万外汇,这些钱对于中国的外汇储备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有人问他“明明能赚一笔,为啥倒贴钱还全交出去?”,他只说了一句实在话:“对祖国不忠之事不可为,这点利益跟祖国的需要比,算得了什么?”
但,要知道郭鹤年可不止帮过中国这一次。
上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急需外资注入和国际经验引路,但不少外国投资者还在观望。
毕竟当时内地的基础设施、服务标准都和国际有差距,没人敢轻易 “第一个吃螃蟹”。
1983 年,郭鹤年去杭州旅游,逛完西湖想找家像样的酒店住下,结果一进景区附近的酒店就皱了眉。
卫生间又脏又乱,地面上还留着污渍,连最基本的 24 小时热水都没有。
他当时就琢磨:杭州是国际游客来中国必去的旅游城市,要是外地游客一来就遇到这样的住宿条件,肯定会影响对中国的印象,以后怎么吸引更多人来旅游、来投资呢?
想到这儿,郭鹤年没犹豫,当即决定拿出数千万港元,接手了当时的杭州大饭店,开始按国际标准重新改造。
不仅把脏乱的客房、卫生间彻底翻新,还引入了一套全新的服务体系。
前台配备能说英语、日语的多语言服务员,保洁团队按 “一天三次巡检” 的标准维护卫生,餐厅更是请来国际厨师团队,推出融合中西口味的高端餐饮。
就这样,内地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在杭州落地了。
当时不少人劝他:“投资香港的酒店回报率比内地高多了,你这钱投到杭州,说不定要等好多年才能回本,图啥呀?”
郭鹤年只是笑着说 “我不会算”,可明眼人都知道,他心里算的是 “大账”。
他想靠这家酒店树个标杆,让其他外资看到 “中国内地也能做出国际水准的服务”,进而吸引更多人来中国投资。
后来的事实证明,杭州香格里拉一开业就成了 “香饽饽”,国际游客住得满意,本地酒店也跟着学起了服务标准,真就像他想的那样,带动了一波酒店业的升级。
如果说杭州香格里拉是郭鹤年给中国内地高端服务业搭的 “第一块跳板”,那 1984 年启动的北京国贸中心项目,就是他为中国改革开放撑起的 “一座信心大厦”。
当时北京想在原锅炉厂那块 40 万平方米的地块上,建一个能对接国际的贸易中心,可谈了好几家外资都没成 。
美国大通银行、日本政府银行这些机构,一开口就提苛刻条件:不仅要控股 51%,还要求年回报率不低于 15%。
要知道,当时中国刚起步,哪能接受这么 “霸道” 的条款?项目就这么卡在了原地,没人敢接。
郭鹤年听说这事以后,主动找到了中国经贸部。
他当场拍板“这项目我投!““这项目我投!” 紧接着,他直接从香港盘谷银行取出了 1 亿美元存款,全额承担项目前期投入。
要知道,1984 年中国全年 GDP 才 3000 亿美元,1 亿美元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当时全国 GDP 的三千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他明确拒绝了 “外资控股”,坚持和中方合作运营,就怕中国在关键基建项目上受制于人。
果然,两年后也就是 1990 年,39 层的北京国贸一期顺利开业。
让人惊喜的是,里面的中国大饭店只用了两年就收回了成本,整个国贸项目也在 6 年内实现盈利。
而现在的国贸中心,早已成了北京的城市名片。
总建筑面积达到 112 万平方米,里面聚集了超过 200 家世界 500 强企业,每年客流量超 6000 万人次,不管是国内企业谈合作,还是外资企业进中国,都愿意把这里当成 “第一站”。
难怪大家都说,国贸中心就是 “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而郭鹤年,就是这个缩影的 “缔造者之一”。
不仅如此,郭鹤年对中国的支持,从来都不止于商业投资。他还以个人名义捐出 200 万美元,用于支持中国的建设,而且特意叮嘱 “不宣传、不求回报”。
有人问他为啥做得这么低调,他说 “做好事不是为了让人知道,能帮上祖国就好”。
2024 年,当 102 岁的郭鹤年慢慢从一线退居幕后时,外界对郭氏家族的传承格外关注。
毕竟这是一个横跨糖业、酒店、粮油等多个领域的跨国商业帝国,大家难免好奇,这位 “亚洲糖王” 会怎么安排 “家产”?
其实早在退居幕后之前,郭鹤年就对家族传承做了周密安排,核心原则只有一个 ——“专业人管专业事”。
他没有因为 “血缘亲疏” 就随便分配岗位,而是根据子侄辈的能力和熟悉的领域,让他们接管对应的核心业务。
在子侄辈的打理下,集团依旧稳扎稳打,旗下的丰益国际每年营业额还能超过 200 亿美元,在全球粮油市场上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
如今,102 岁的他或许不再直接管理业务,但他留下的 “诚信、务实、爱国”的 精神,早已成了郭氏家族最珍贵的 “家产”,也让这个商业帝国能在时代浪潮里,稳稳地走下去。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