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 年 7 月 17 日,北京的盛夏裹挟着湿热的气息笼罩着中南海。这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怀着忐忑而期待的心情,走进了毛主席位于游泳池的住地。这是一场事先没有任何议程安排的会面,陪同在侧的还有周恩来总理和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周培源。
对于这次接见,杨振宁后来回忆道:“当我去见毛主席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拟定的问题要问他,也一点不知道谈话大概会怎样进行。其实,这样倒也好,因为这是一次非常轻松和漫谈性的谈话,毛主席非常有办法使我不感到拘束。”
这场看似偶然的会面,实则是杨振宁两年多来持续推动中美科技交流的必然结果。1971 年,在中美关系尚未解冻、跨国科技交流几乎处于冰封状态的背景下,杨振宁成为首批勇敢回国访问的美籍科学家。
他的这次 “破冰之旅” 不仅架起了中美科学沟通的桥梁,更让海外华裔学者逐渐消除顾虑,纷纷申请回国探亲访问。
而 1973 年的这次中南海会面,成为新中国科学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次日便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出中国尊重科学、开放合作的明确信号。
谈话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展开,毛主席首先将话题引向了杨振宁的专业领域,他问道:“你在物理学方面正做什么?” 这个平实的问题让杨振宁瞬间放松了下来,他坦诚地回答:“我们正在研究基本粒子的结构问题。”
令杨振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专业的物理学话题竟瞬间点燃了毛主席的兴致。
毛主席仿佛找到了知音一般,语气中满是喜悦地回应:“哦,这个问题我很感兴趣啊!我在 50 年代就和钱三强同志讨论过这个问题,以后又在多种场合讲了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总之,我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它不可能停留在一个阶段上。博士先生,你认为如何呢?”
毛主席的这番话让杨振宁深感惊奇。他从未料到,这位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人,竟然对当代高能物理学的前沿问题有着如此持续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
作为长期深耕该领域的科学家,杨振宁如实地向毛主席介绍了国际学界的研究现状:“关于基本粒子是否可分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正在进行激烈的辩论,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这番客观的陈述并没有降低毛主席的谈兴,反而让他更加投入地分享自己的见解。他语气坚定地说:“有争论就好嘛。真理是越辩越明。” 随后,话题便在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与物理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思想碰撞。
在阐述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时,毛主席展现出了深厚的古典文献素养,随手拈来的古籍名句让身为物理学家的杨振宁深感震撼。
他首先提到:“中国的古人了不起呢。春秋时期的《老子》《墨子》,以及《淮南子・天文训》《俶真训》等书就探讨了宇宙的起源问题。”
紧接着,毛主席精准引用了《庄子・天下篇》中的经典论述:“《庄子・天下篇》这篇文,就记载了这样的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出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思想。”
这句话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哲学命题具象化,与现代物理学中对基本粒子结构的探索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随后,毛主席又将目光投向了东汉的科学家张衡:“东汉的那个张衡,是个大科学家呢,他不仅发明了浑天仪,而且他还有宇宙演化的学说,他把宇宙演化的第三个阶段称为‘太玄’。在他看来,宇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处于变化发展中,并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在引用完这句古文后,毛主席特意解释道:“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宇宙的时空是无限的,这是个天才的创见啊!”
最后,他将话题拉回到最初的物理学问题上,给出了自己明确的判断:“那么,我们今天讲的基本粒子是不是终极的呢?我看也如同中国古代的哲学见解一样,照样是可分的。”
整场谈话中,毛主席对古典文献的熟练掌握和精准运用,让杨振宁感到无比吃惊。
他后来多次感叹,一个 80 岁的老人竟然还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并且对哲学和科学问题保持着如此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毛主席引用的许多古典著作内容,都是杨振宁此前未曾了解过的,这场跨界交流让他收获颇丰。
在关于基本粒子的畅谈告一段落后,毛主席的提问再次超出了杨振宁的预期。他突然将话题转向了学术概念的界定,问道:“在你们的领域里对‘理论’这个词和‘思想’这个词是如何用的?”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深耕物理学领域多年的杨振宁陷入了沉思。他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啊!我可未曾想过这两个词之间的区别,因此我不能不想一想。” 经过短暂而认真的思考,杨振宁给出了一个自己都觉得未能说清问题的答复。
但毛主席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与杨振宁展开了一场细致入微的讨论。他们从日常中文语境中这两个词的含义谈起,又对比了英文中对应的词汇差异,最终落脚到物理学学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尽管这场讨论最终没有得出任何具体的结论,但过程却异常深入。
杨振宁后来回忆道:“这两个词的含义的区别是细微的,这次讨论没有得出任何具体的结论,但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更让他难忘的是,毛主席在讨论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毛主席还同我讨论了不同程度的概念问题,并非常仔细地把他要用的每一个词句都用得确切。”
这种对概念精准性的追求,让杨振宁深刻感受到了毛主席作为学者的严谨一面。他原本以为会面会更多地涉及宏观的国家政策或国际形势,却没想到会深入到学术概念的细微辨析,这种出乎意料的交流方式,让整场会面更具思想深度。
这场在中南海的会面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谈话内容从基本粒子的物理结构延伸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从学术概念的辨析拓展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展现出了跨越领域、贯通古今的思想魅力。
对于这次会面,杨振宁后来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我认为毛主席是 20 世纪的伟人之一,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既是一位领导人,又是一位高级学者。他对于思维过程,对于各领域的概念都感兴趣;然而他又是一位非常注重实际的人。通过把他的特殊的洞察力与品格相结合,他成了许许多多其他极有才能的人们的领袖。”
这场会面的影响并没有随着谈话的结束而消散。作为中美科技交流的开创者,杨振宁在此后的岁月里持续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他不仅向邓小平同志提出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的建议并获得支持,还亲自推荐了超过 1200 名年轻学者出国研修。
1975 年,他又向周恩来总理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推荐引进国际知名期刊《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版权,这份期刊后来更名为《环球科学》,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国际版权合作期刊,影响了一代代中国科学爱好者。
周培源曾高度评价杨振宁的贡献:“杨振宁是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与交流的桥梁的开创者。仅就这一成就而言,他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而 1973 年那场在中南海的跨界对话,正是这座桥梁上最具标志性的一段历程。
多年后,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会发现这场会面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接见。它不仅展现了一位国家领导人对科学的尊重与热爱,更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开展科技交流的开放姿态。
毛主席引用的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的古老智慧,与杨振宁所代表的现代物理学探索精神,在那个盛夏实现了完美的交融,成为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也为后来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埋下了珍贵的种子。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