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Google DeepMind的“AI协作科学家”系统干了两件大事:一边帮斯坦福医学院找出了能治肝纤维化的候选药,一边还破解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科学家好几年没搞懂的细菌DNA谜题。
这机器的推理能力,居然能跟人类研究者比一比了,这跟以前AI只做数据整理的样子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以前总听人说“AI是科研助手”,可这次它直接当起了“主角”。
斯坦福医学院的Gary Peltz教授团队,本来是想从已上市药物里找能治肝纤维化的,人类专家自己选了几种药,结果实验下来全没用。
倒是AI,扒了近10年的生物医学文献,挑了3个候选药,其中一个叫伏立诺他的抗癌药,不光能减少肝纤维化,还能帮肝脏再生。
西北大学的Dillan Prasad研究员说这案例“难以置信”,我倒觉得,这更像给传统科研提了个醒——人类的精力有限,有些藏在文献里的关联,还真得靠机器帮着挖。
肝纤维化这病,一直缺好用的药。
以前研究团队找候选药,光看文献、设计实验就得耗三五年,还不一定有结果。
这次AI只用了一周就给出建议,实验结果还比人类选的准,这效率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伏立诺他这药也挺有意思,以前只用来治皮肤T细胞淋巴瘤,谁也没往肝纤维化上想。
AI硬是从一堆文献里找出了它和肝脏表观遗传调控的关联,老实讲,这要是靠人类专家一点点捋,说不定还得等好几年才能发现。
现在斯坦福团队已经启动了Ⅱ期临床试验,要是成了,以后治肝纤维化又多了个选项。
不过有一点得说清楚,AI不是凭空“猜”对的。
它背后是一套多智能体架构,有负责提假设的,有负责挑错的,还有负责完善细节的,最后还有个“总指挥”统筹。
就像一个迷你科研团队,只不过每个“成员”都不会累,还能一秒看完上万篇文献。
反观以前的通用AI,比如GPT-4、Claude这些,顶多帮着总结文献,想提个能落地的实验假设,正确率还不到15%,跟这个“AI协作科学家”比,确实差了一截。
讲完选药的事,再说说另一个更让人惊讶的:细菌DNA的谜题。
伦敦帝国理工的José Penadés团队,好几年都搞不懂“为啥一模一样的DNA片段会出现在不同细菌里”,自己提了三个假设都被实验推翻了。结果把数据输给AI,才两天就拿到了答案。
AI给的答案是“寄生性DNA能从邻近细菌那抢病毒载体,完成跨物种转移”。
更神的是,这个结论跟团队没发表的实验数据完全对得上。
Penadés一开始还怀疑AI偷了自己的资料,后来确认不是,才承认被AI的推理能力震撼到了。
我倒觉得,这事儿最关键的不是AI“快”,而是它“思路不设限”。
人类做研究,容易被以前的经验困住,比如Penadés团队之前一直盯着“细菌自身的载体”想办法,可AI没这顾虑,直接想到了“抢别人的载体”。
这种跳出固有框架的能力,以前总觉得是人类的专利,现在机器也能做到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看好。生命科学公司Elucidata的Kriti Gaur就说,要是AI只靠旧文献提假设,容易陷入“闭环”,翻来覆去都是老结论,出不了真创新。
这话其实有道理,毕竟机器再厉害,也没法像人类一样突然冒出个“灵光一闪”的想法。
但Google也在补这个漏洞,比如每月给AI更最新的文献,还加了人类专家审核的环节,相当于给机器装了个“纠错开关”,多少能降低点风险。
现在不光Google在做这个,斯坦福搞了个“虚拟实验室”,能自动设计实验还远程控制设备;Biomni平台跟辉瑞合作搞抗生素研发,把筛选周期缩短了不少;还有个叫FutureHouse的非营利组织,做了个开源平台让全世界科学家一起用。
这么多玩家一起发力,以后AI在科研里的戏份估计会越来越重。
最后,AI科学家不是要取代人类研究者。
毕竟机器没法像人类一样考虑伦理,也不会有“想攻克某个疾病”的情感驱动。
但它能帮人类省掉整理数据、验证基础假设的功夫,让科学家把精力放在更有创造性的地方,比如设计更有意思的实验,或者思考更前沿的问题。
未来的科研,大概率是“人类出想法,AI来落地”的搭配,要是能配合好,不管是找新药还是解科学谜题,速度肯定能快不少,这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其实也是件好事。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