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萱
“终于出伏啦!”8月19日,随着三伏天的正式落幕,热浪正在悄悄退场,但也是这个时间,许多人会患上心血管疾病和上呼吸道疾病等。天气凉爽了,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生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学会如何在出伏后保持健康,迎接美好的秋天吧!
三伏天:夏天里的“超级大BOSS”
想象一下,夏天就像一个电子游戏,而三伏天就是最后那个最难打的超级大BOSS!它由三个关卡组成:初伏、中伏和末伏。
这段时间通常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热、最潮湿的“魔鬼训练营”。
为什么叫“三伏”呢?古代人认为这段时间阳气最旺盛,阴气被迫潜伏起来,所以叫做“伏”。在这30~40天里,天气又热又湿,就像生活在一个大蒸笼里。
我们的身体为了应对这个“大BOSS”,会使出浑身解数:出汗降温、加快心跳、扩张血管,就像游戏里的角色开启了“节能模式”,把能量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所以大家会发现,三伏天里自己总是懒洋洋的,不想动弹,胃口也不如以前好,这都是身体在适应高温环境的正常反应。
健康大挑战:为什么出伏后成了生病高峰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国生表示,出伏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意味着全年最热的时段终止。出伏到秋分(今年8月19日—9月23日,35天)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凶险”的日子。
好不容易打败了夏天这个“大BOSS”,为什么却迎来了生病的高峰期呢?其实,这是我们身体还没有适应突然变化的天气。
当三伏天突然离开,天气转凉,我们的身体还没从“夏季模式”调整过来,就被迫要适应秋天的凉爽,一时间手忙脚乱,给了病菌可乘之机。
在温度上,出伏后,早晚变得凉爽,但中午仍然炎热,一天中的温差变大。我们的血管也跟着一会儿收缩,一会儿扩张,就像被反复拉扯的橡皮筋,容易出现问题。对于年纪大的人,这种血管的“过山车游戏”可能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增加中风和脑梗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出伏后,医院里看这类病的患者会增多。
此外,夏季空气中水分多,而出伏后空气逐渐变得干燥。我们的呼吸道黏膜一下子不适应这种变化,抵抗力下降,病菌就容易入侵,导致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
更值得关注的是,很多小朋友在天气转凉后仍然保持着夏天的习惯,比如吃太多冷饮、吹空调时间过长、睡觉不盖被子等,这些都会让身体受凉,容易生病。
健康卫士:出伏后如何保护自己?
知道了出伏后容易生病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变身“健康卫士”,做好全方位的防护准备啦!
穿衣有技巧: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穿衣服,方便根据温度变化随时增减。早晚出门记得带一件薄外套,保护好胸口、背部和腹部,避免受凉。
饮食巧过渡:逐渐减少冷饮和冰淇淋的摄入,多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比如梨、蜂蜜、银耳、百合等。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等,增强抵抗力。记得多喝温水,让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更好地抵御病菌入侵。
作息要调整:随着白天变短,黑夜变长,我们的作息时间也应该相应调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运动要适度:天气凉爽了,可以适当增加户外运动,比如慢跑、骑车、打球等,增强体质。但记得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不要立即吹空调或洗冷水澡。
卫生不放松:勤洗手仍然是预防疾病最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活动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把病菌统统赶走!
(综合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等)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