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61 年 8 月 8 日凌晨,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在首都医院溘然长逝,享年 67 岁,消息传出,举国哀恸。
半个月后的 8 月 23 日,梅兰芳的追悼会在北京首都剧场隆重举行,灵堂内外摆满了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与挽联,数万群众自发前来送别这位 “四大名旦” 之首。
灵堂被布置得格外庄严肃穆,正中央高悬着梅兰芳先生的遗像,那遗像仿佛在静静诉说着他一生的传奇。
遗像的两边,是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挽联,字迹苍劲有力,饱含着对梅先生的深切缅怀。
灵柩被安置在五彩斑斓的鲜花丛中,里面的梅兰芳先生面容平静而安详,就像刚刚结束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带着满足与从容,安然地进入了梦乡。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口棺材,它选用极为珍贵的沉香木打造而成,这种木材质地坚硬,散发着清幽的香气,在当时可是极为罕见、难得一见的上等材料。
梅兰芳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家族里戏曲氛围浓厚,他的祖父梅巧玲,是赫赫有名的“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梅竹芬和伯父梅雨田,也都是京剧界的响当当人物。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梅兰芳从小就和京剧结下了深厚的缘分,8岁那年,他开始学戏,10岁就登台表演,在《天仙配》里饰演织女。
虽然当时年纪小,表演略显稚嫩,但那股子天赋和灵气已经藏不住了。
早年,梅兰芳主要演旦角,一开始学青衣,后来花旦、刀马旦也都演得十分出色。
他嗓子好,清亮又圆润,唱腔婉转动听;身段也美,舒展大方,表演细腻逼真,把人物的情感都展现得活灵活现。
1913年,梅兰芳第一次到上海演出,靠着《穆柯寨》《玉堂春》等剧目一下子就火了,“梅郎”这个名字在江南地区传得沸沸扬扬。
渐渐地,梅兰芳不再拘泥于现状,反而开始琢磨起对京剧的革新,他大胆打破传统旦角表演的老规矩,把舞蹈、武术等元素加到表演里,创造出了好多独特的身段和舞姿。
像《天女散花》里的“长绸舞”,还有《霸王别姬》里虞姬的“剑舞”,都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赞叹不已。
梅兰芳打小就学戏,才十几岁就在全国都出了名,他的粉丝那叫一个多,上到有权有势的达官显贵,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对他崇拜得不行。
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北京的国会议员中有不少人是梅兰芳的超级“粉丝”,痴迷程度超乎想象。
有一回,国会准备选举大总统,十几个议员竟荒唐地提出,要让那时还不到20岁、主要在戏曲舞台绽放光彩的梅兰芳来担任大总统一职。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这些议员对梅兰芳有多痴迷,也能知道梅兰芳在当时有着多么独特、巨大的社会魅力。
梅兰芳不仅在表演上精益求精,还致力于京剧的传播与推广,他曾两次赴日本演出,将京剧推向国际舞台。
在19年到24年间,梅兰芳曾两次前往日本演出,1930年又远赴美国,1935年还到苏联登台献艺。
在美国各地访问时,梅兰芳在火车站月台上受到华侨的热情欢迎,照片中的梅兰芳抱着一束花,笑容洋溢,而且穿着中国的传统服饰,非常符合他的身形。
据有人统计,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接待的外宾多达六七千人,其中不乏美国威尔逊总统夫人、美国哲学家杜威、英国思想家罗素、英国作家毛姆等知名人士。
而在上海,他还与卓别林、萧伯纳、泰戈尔等国际巨星和大师结下了深厚而珍贵的友谊,上面照片是他和卓别林的合照,梅兰芳优雅大气,处处透露着温润如玉的公子风。
抗日战争打响后,梅兰芳所在的地区沦陷了,日寇坏得很,想利用梅兰芳的名气,给他们的侵略恶行美化遮羞。
早在伪满洲国建立的时候,他们就派人去请梅兰芳去演出,梅兰芳一点儿都没客气,直接严厉斥责了他们。
1937年淞沪战役结束后,上海被日军占领,他们又打起了梅兰芳的主意,想逼他演出,梅兰芳带着戏团去香港公演后,就留在了香港。
后来,他让两个大儿子到香港和自己一起生活,夫人福芝芳则带着女儿葆玥和小儿子葆玖留在上海。
这张照片展现的是梅兰芳和妻子福芝芳以及子女们的生活场景,画面十分温馨,梅兰芳一生有两房妻子,原配是王明华,二房是福芝芳。
王明华同样来自京剧世家,为人贤惠又勤劳能干,她嫁给梅兰芳后,生下了一儿一女,可惜两个孩子都不幸夭折。
梅家不能无后,为了延续香火,王明华尽管心里不好受,但还是无奈地同意梅兰芳再娶福芝芳。
福芝芳与梅兰芳婚后,生下了多个孩子,并在家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梅兰芳虽说对两位妻子一视同仁,但事实上在公开场合与他一同露面的还是福芝芳
1941年珍珠港事变发生,香港也被日军占领了,他们又一次逼迫梅兰芳演出。
梅兰芳说自己好多年没登台,嗓子不行了,而且自己已经开始留胡子了,以此坚决回绝。
上面这张照片就是梅兰芳留胡子的照片,一改往日的温润如玉,多了一些成熟的味道,但是眉眼看还是挺年轻的,整个人既有才子的风范,又有成熟的魅力。
他还给家人写信,说自己大半辈子都在舞台上唱戏,也想唱新曲子,可无奈日军太狠毒,自己只能留胡子表明决心,同时也表达了对舞台的不舍、对日寇的痛恨和对家人的想念。
1942年,南京的汪伪政府专门派了专机来接梅兰芳,想让他去演出,梅兰芳脑子转得快,借口说自己有心脏病,从来都不坐飞机,又一次拒绝了他们。
梅兰芳心里明白,日本侵略者不会轻易放过自己,当时香港和上海都被日军占了,他寻思着,不如回上海和家人待在一起,同甘共苦。
回到上海没多久,日本侵略者依然不肯罢休,又想让他在电台讲一段话,梅兰芳为了抵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让私人医生给自己接连打了三次伤寒预防针。
打完针后,他整个人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发起了高烧,身体也受到了很大损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喜讯迅速传开,梅兰芳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难以自抑,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当即就把自己留了多年的胡须剃了个干净。
此前,梅先生因拒绝为日寇演出而息隐舞台长达八年之久,如今抗战胜利,他迫不及待地重返舞台。
先是在兰心大戏院举办了盛大的首场演出,随后又带着戏团在南京大戏院(也就是现在的上海音乐厅)连续演出13天。
还和杨宝森、萧长华等戏曲名家一起,在中国大戏院等剧场恢复了正常的演出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积极投身于京剧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他担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等职,致力于培养京剧人才,整理传统剧目,推动京剧的创新与普及。
周总理十分重视戏曲艺术发展,亲自签署任命,让梅兰芳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首任院长。
当时,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主席亲笔题下“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个大字,梅兰芳对这八个字极为推崇。
他暗下决心,不仅要让京剧绽放夺目光彩,还要助力更多戏曲焕发生机,让老戏如枯木逢春,新戏能枝繁叶茂。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昆曲、秦腔等古老剧种有了新发展,越剧、评剧等新兴剧种也从地方走向全国,成为全国性大剧种,他为民族戏曲艺术的振兴付出了全部心血。
梅兰芳第一次登台演出,是1904年8月17日,当时梅兰芳年仅10岁,半世纪之后,梅兰芳最后一次演出是在1961年5月31日晚上。
梅兰芳应中科院之邀,率领梅剧团到北京西郊中关村,在中科院的礼堂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成为梅兰芳的最后一出戏,他的人生如戏般落幕,1959年5月25日,《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同年10月又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剧目在京公演。
这个戏以其激励人心的思想内容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谁都没料到,在北京西郊中关村的中科院礼堂进行的这场演出,竟成了梅兰芳先生人生中的谢幕演出。
自1960年起,梅兰芳就时常感觉左胸疼痛,到了第二年,疼痛愈发厉害,在演完《穆桂英挂帅》后,他被确诊患上了心脏病。
梅兰芳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创造的梅派艺术却得以传承和发展,他的弟子遍布海内外,如梅葆玖、杜近芳、李玉茹等,都成为了京剧舞台上的佼佼者,将梅派艺术发扬光大。
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很多人欣赏起梅派京剧时,总会想起梅兰芳那优雅的身影和精湛的表演。
城市快报——梅兰芳曾被提名当总统 苏联友人关心京剧大师2008年12月10日
上海热线——“一代完人”梅兰芳2025-03-20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